|
成都心理咨询|现代人心理问题频发,精神分析大会探讨心理健康与人才短缺问题时间:2024-07-03 12:21 拖延症、强迫症、社交障碍、人际关系尴尬、睡眠障碍……别以为心理诊所离你很远。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心理”疾病层出不穷。记者从今天在上海开幕的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上了解到,现代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和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相比之下,心理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更为严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心理咨询缺口已达43万。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精神分析的态度”。专家告诉记者,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源头之一,它不仅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而且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会议主题所说,精神分析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潜意识的态度。 “我们将智慧、勇气和中立的态度融入精神分析技术中,探索人类心灵中层层隐藏的真相——潜意识。”专家表示,一百多年来,精神分析为人类心理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心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和突出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江帆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心理治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技术,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专业界的认可。本次大会是中国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的一次盛会,将对中国精神分析专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近30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家庭人口及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中国人口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治疗科主任邱建银援引调查数据称,中国社会成年人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除阿尔茨海默病外)的终生患病率为16.57%,中国至少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患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此外,相关数据显示,社区居民中,31%的人压力程度中等,6%的人压力程度较高。 “我们要充分关注这些变化,不断完善精神卫生与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教授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一再强调,说到心理健康,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实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拖延症、社交障碍等,都是心理健康领域可以干预的领域。 不少专家援引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我国首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年)》的相关数据。 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只有少数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不同年龄段、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如青少年、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医务工作者/银行人员等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知识普及工作有待加强,人们对“自我调节”等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需求巨大。 据全球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全球有4.5亿人心理健康不健康,四分之一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患有精神和行为障碍,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疾病负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今天我约了心理医生”的情况并不罕见。 临床心理治疗专家注意到,在中国,民众对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相比之下,能够从事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却严重短缺。在第十届全国精神卫生学术大会期间,公布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中国心理咨询数量约为43万。这也意味着,中国有大量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没有得到治疗。 在具体治疗上,心理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方法。本次大会主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张海印教授解释道,心理分析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潜意识变成意识,让那些一直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被注意或重视的矛盾冲突得以呈现。 “有时候,如果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哪怕是人际关系这样的小事。”张海印教授列举并分析道: 你遇到一个人(小A),第一次见面就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他,随后的1-2个月,你见到他都不开心,导致人际关系变差。经过心理分析治疗后,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喜欢小A的原因是曾经有一个和他长得相似的人(小B)和你关系不好,你把对小B的不满转移到小A身上。然后,你突然明白小A并不坏,你和他也可以相处得很好,于是你会重新发现和调整你现在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当今中国,精神分析培训相较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而言,正在蓬勃发展。本次大会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精神分析专业会议,国内精神分析界的领军人物及心理健康、教育、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等8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这也是一次颇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四十多位外宾出席了会议,其中不乏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教授、欧洲精神分析联盟主席教授等重要学者,对中国精神分析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已经举办了五届,这是第六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很高兴看到中国精神分析取得的进步。”精神分析领域资深专家、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肖泽平教授感慨万千,她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推动合格心理治疗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管理和心理治疗学科的建立。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