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10 岁儿童中度抑郁,究竟咋回事?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时间:2024-07-03 12:21 有人说,物质越丰富,抑郁离我们越远,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小康社会,不愁吃穿,应该是最幸福的一代。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无忧无虑的童年,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也笼罩在阴霾之中,在接诊的病例中,患上抑郁的儿童也越来越多。 一名10岁儿童患上中度抑郁,这是怎么回事? “我就想不通,我的孩子一直都挺好的,怎么会得抑郁呢?”当倩倩的妈妈看到医院心理科给10岁女儿开出的“中度抑郁”的诊断报告时,大吃一惊,赶紧带着孩子进了心理咨询室。 据其母亲介绍,倩倩是家中独女,母亲38岁时才怀上她,孩子出生后不久,其父亲便有了外遇,父母离异,倩倩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 虽然她生长在单亲家庭,但性格坚强的母亲却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她从小就觉得她天赋异禀、乖巧听话,对她寄予厚望。 但倩倩自幼体弱,入睡困难,即使睡着也容易被惊醒,吃得很少,3岁时经常夜里尿床。转入全寄宿双语幼儿园后,尿床问题得到解决。但孩子变得非常胆小,害怕独处,总是疑神疑鬼,经常为一些小事哭闹。 为了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妈妈经常鼓励孩子,多给孩子创造锻炼、表现的机会。比如让孩子积极参加班长竞选,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给孩子报钢琴、舞蹈、少儿主持、合唱团等素质教育培训班,希望“培养”孩子的胆量,挖掘更多的才华。 为了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和同学的榜样,倩倩不仅自律性很强,学习上也非常刻苦,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马虎,有时候考试不小心就会出错,差一分半分她就会感到非常愧疚和后悔。 去年开学换届时,倩倩没能当选班长,为此伤心欲绝,哭了好久。她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说她坏话,上课总是走神,或者觉得老师不喜欢她了,故意针对她,不敢和老师对视,在学校里如坐针毡,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 假期里,为了让倩倩好好学习,又因为疫情,妈妈放弃了一切外出,整天在家辅导孩子完成各种作业,还额外安排了线上英语口语课、书法练习课、绘画课,每天都是各种打卡,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本以为经过这个假期的辛苦,孩子可以精神饱满地回到学校,没想到开学第一天,倩倩就无精打采,早上起床还昏昏欲睡,不想吃早饭。等我好不容易穿好衣服准备出门时,她还一直叫嚷着肚子疼、头疼,又哭又闹,不肯去上学。 妈妈没办法,只好带着孩子去医院,可是儿科医生查不出任何问题,只好让孩子在家休息一天。 随后的一段时间,倩倩每天都在遭受这样的折磨,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妈妈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她去了多家医院,但都被确诊为身体并无异常。 最后,当她去看儿童心理医生时,她被评估为患有“中度抑郁”,这也是她讨厌学校的原因。 “我从来没要求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以外承担任何责任,学习不是学生的责任吗?她这么小的年纪怎么会得抑郁?”这位母亲既可怜孩子,又不解。 相比于妈妈的焦急和无助,瘦弱的倩倩一脸茫然,眼神呆滞,虚弱地说:“我很累,我不想来,我想呆在家里。”一脸懒散和绝望。 心理咨询分析: 倩倩是典型的儿童抑郁患者,她从小就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 母亲则焦虑、好胜,在权威型教育模式下,孩子成长的轨迹是“深造、突出专业、考入名校”的既定成功之路。 作为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她能够理解妈妈独自抚养她长大的不易,所以她会尽力去讨好妈妈,努力不辜负妈妈的期望。 但现实中,她却感觉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妈妈的期望,心里充满了自卑和绝望,情绪一直低落,变得极度沮丧和无助。 妈妈给她报培训班的时候,都会跟倩倩商量,询问她的意见,但其实,哪怕倩倩不是很喜欢,妈妈也会用各种理由说服她接受这个安排。 倩倩觉得妈妈似乎更关心她的学业,不能理解她内心的痛苦,不能安慰她,也不给她放松、玩耍的时间。 渐渐地,她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学习的工具,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感到周围充满压力和异样的眼光,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拒绝社交。 心理咨询的解读: 在心理学诊断中,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其主要症状是持续的悲伤和低落,以及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有时也称为重度抑郁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事实上,抑郁已成为全球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 很多人认为抑郁是内心脆弱造成的。抑郁患者“心胸狭窄”、“思维不清晰”、“强迫症”、“脆弱”等。 其实,抑郁和其他疾病一样,是一种有完整生化过程的疾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杀率高,所有自杀案例中,70%都是由抑郁引起的;每7个抑郁患者中,就有1个最终自杀。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儿童抑郁逐渐受到公众关注。 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鸡宝宝”教育法在中产家庭中十分流行,他们不断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督促孩子努力学习。 因此,在一些学校,儿童抑郁甚至像流感一样在“胆小鬼”之间“传染”。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理解孩子的感受,从早期引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导致儿童抑郁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抑郁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创伤和环境压力。 如果孩子的近亲患有抑郁,孩子也会更有可能患上抑郁; 从生理角度来说,儿童抑郁与大脑多巴胺受体、多巴胺分泌有关; 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的儿童也容易患上抑郁,情绪相关的心理障碍与环境有较高的相关性。 抑郁最有可能的诱因是习得性无助。当孩子经常感到无法改变自己的烦恼时,他们就很容易患上抑郁。 此外,家庭环境、养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患病的重要因素。在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者经常严厉惩罚孩子、过多干涉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都会引发或加重孩子的抑郁症状。 如何识别儿童抑郁? 有些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出现抑郁症状,如睡眠不安、拒绝进食、经常性胃痛或头痛、经常出现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过度害怕周围的人或不允许别人触碰、神情茫然、经常哭闹等。 幼儿可能会出现情感低落、心情不好、易怒、粘人、拒绝上学、经常疼痛、体重难以按预期增加等症状。 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失眠、经常做噩梦、睡眠和休息时间不规律、易怒、敏感、抑郁或愤怒、自尊心低下、失去兴趣和爱好、学习成绩差或出勤率低、社交退缩以及滥用药物或酒精等自残行为等症状。 上述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两周才被认为是抑郁,并且不应受到药物或其他身体疾病的影响。 平均而言,如果不接受咨询干预,一次抑郁发作会持续6至8个月。如果首次发作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复发的几率很高,有的人甚至终生都难以摆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像本案例中的倩倩这样性格单纯、敏感、自尊心强、固执、意志坚强、好胜心强,习惯于自我控制、内疚、自责、自我反省、自责的孩子,更容易罹患抑郁。 父母该怎么办? 家长应掌握抑郁的相关知识,学习正确的育儿观念,首先解决自身的焦虑问题。 很多家长的焦虑来自于攀比,来自于满足自己希望看到孩子成功的需求。“逼孩子成功”的家长要避免聚在一起交流培训、辅导经验,否则容易加剧焦虑的蔓延。 其次,家长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支持,多倾听少说话,慢慢引导孩子走出抑郁。 ◎陪伴:父母的陪伴无疑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缓解孩子的焦虑和情绪。 向你的孩子解释抑郁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缺陷或弱点,这是有效帮助的第一步。 ◎正确引导:多倾听孩子的疑问,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尽量多听少说。 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也不要给出简单的建议,如“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真切感受孩子面临的困难,给予孩子支持与理解,不要过分严格或随意评判,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参与: 邀请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但不要强迫他们去。尽可能让他们参加家庭活动。 ◎ 关注自杀、自残行为: 自杀、自残的行为说明孩子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宣泄痛苦的情绪。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这些有自杀、自残倾向的话语!不要掉以轻心,以为孩子只是想吓唬父母,从而失去警惕性,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抑郁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看专业心理医生,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咨询干预。 如果抑郁症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幻听、幻视、妄想、躁狂等精神病症状,就需要立即接受专业的药物治疗。 心理咨询如何开展亲子工作? 在详细了解了倩倩妈妈关于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原生家庭的情况后,咨询师、家长、孩子三者共同明确了咨询目标,并制定了更长远的咨询计划,以缓解孩子的抑郁。 一方面,通过对妈妈的访谈,辅导员可以帮助她们改变认知,缓解焦虑,理解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马拉松”的过程,健全的人格和持续的学习动力比短期的成绩单重要得多。 同时也让妈妈们放下以自身需要为中心的心态,学会“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从改变亲子关系入手,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咨询师对倩倩进行沙盘游戏治疗,让孩子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中获得理解、支持、包容。慢慢地,通过在沙盘上呈现不同的游戏主题,在类似回到童年的游戏中,孩子释放内心的压力,治愈潜意识的创伤,重新获得被爱、被保护的感觉,逐渐接受自己。 每周咨询时间为1至2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母女俩的心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妈妈让孩子暂停一切上网课,并经常陪在身边。倩倩的情绪渐渐好起来,话也多了,也愿意回学校了。每天放学回家,她都会主动跟妈妈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本案已取得访客同意,并伪造了部分真实信息) *本文由潘丽文老师原创,如未经许可使用,本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潘丽文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咨询师 沙盘游戏顾问 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健康传播自媒体联盟常务理事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