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强迫症心理咨询|如何克服强迫性关注导致的失眠?探索完美睡眠的秘诀与放松技巧时间:2025-01-26 12:10 过度关注引起的失眠是强迫症的症状。是由于人对睡眠追求完美、过度重视睡眠、或急于恢复睡眠质量而引起的。睡眠是大脑神经从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的自然过程。然而,由于当事人一直专注于睡眠,这种注意力本身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性焦点,从而不会让大脑切换到抑制过程并形成睡眠。这种关注就像一盏未曾熄灭的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亮着。关掉这盏灯,人们就可以睡觉了。 怎样才能关闭这意识之光呢?一般情况下,人入睡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全身放松,注重全身的舒适体验。大脑因兴奋而产生的电荷也分散到全身,兴奋感减弱,你慢慢进入睡眠状态。另一种是调整心态去想象一些愉快的事情,类似于做白日梦。人的意识会在美丽的白日梦中逐渐消失,意识会变得非常狭窄和空虚,直至退出,人进入睡眠。 为什么当事人会失去这种自然的睡眠调节功能?他/她入睡的心理过程中是否缺少某些东西?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放错了? 首先,心理目标是错误的。人不可能在清醒的情况下达到睡眠状态,而且睡眠状态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可以调节睡意,让它逐渐变得更加强烈,或者让它平息并振奋起来。因此,服务对象应该把进入睡眠的点状目标转变为培养睡意的过程目标。 其次,当事人在入睡的心理过程中控制力较多,勇气较少。当内心缺乏安全感和恐惧时,有强迫倾向的人会通过增强控制感来抵消内心的恐惧或对环境的恐惧。只有勇敢地面对恐惧,当事人才能放下对控制感的追求,让睡眠回归自然的过程。 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一个人会对睡眠产生恐惧?这里恐惧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对睡眠价值的高估,即过分夸大睡眠的价值,过分强调睡眠,害怕失去良好的睡眠;其次,失眠的经历导致对睡眠缺乏信心。同时,他们对失眠非常敏感。偶尔正常的失眠会过度集中、放大,让他们担心;三是深层无意识的恐惧。例如,有些客户从小就害怕鬼、害怕黑暗、害怕独处。虽然随着长大有所缓解,但并没有真正改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恐惧;第四是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通常深埋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被生命的意义和兴趣所压抑。如果长期缺乏生命的意义和兴趣,那么对死亡的恐惧就会逐渐浮现到意识可以隐约感觉到的地方。恐惧是可以感觉到的,但可能并不能明显地感觉到对死亡的恐惧。当对死亡的恐惧上升到意识层面时,就会转变为死亡焦虑。焦虑是恐惧的次要情绪,也是对恐惧的防御。因为焦虑可以激励人们表现得更好。当死亡焦虑蔓延到一切事物时,它就变成了对时间的焦虑。如果这些时间焦虑都集中在睡眠问题上,那将是睡眠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在人生低谷时,当工作压力大、能力不足时,当自信心下降时,当时间感和等待感日益强烈时,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沿着死亡焦虑的路径上升。 →时间焦虑→睡眠焦虑→注意力焦虑。进步,最终导致强迫性注意力症状。第五是与睡眠有关的其他心理情结。例如,童年和母亲之间的情结就是由爱的过程引发的。 了解强迫性注意力引起失眠的机制,为咨询提供思路和方法。就诊时的顺序是先改善症状,再咨询病因。改善症状的方法有“强身”和“祛邪”两种。具体到这个症状的问诊,培养睡意、放松身体、调节呼吸、减弱意识等都是“扶正”的方法。通过认知改变和意象清除大脑中的阴影,是“除恶”的方法。在病因咨询方面,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即复杂处理、认知理解、经验改变、意志改变和刺激。 从咨询过程中可以看出,任何症状的彻底解决,本质上都是人格的完善和成长。另一方面,任何小小的精神疾病都可能有一整套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只要这些心理机制不改变、不被打破,那么即使是很小的症状也不会轻易消除。排除。 症状是重复性的、顽固性的、有害的,即是顽固的不良心理习惯或行为习惯,不能通过简单的条件反射训练来改变。症状比普通习惯更顽固,因为它们植根于内部心理机制和重要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往往是安全感、存在感、归属感、自尊感、自我认同感、价值感等,这些需求都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