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动态 >>新闻动态 >> 校园欺凌亲历者:身体脱险了,心理仍在“发炎”
详细内容

校园欺凌亲历者:身体脱险了,心理仍在“发炎”





校园霸凌



 身体脱险了 

心理仍在发炎 


学校本应是天真烂漫的象牙塔,但对于某些孩子而言,可能是充满暴力、压力的恐怖囚笼。

  • 长沙15岁女生遭校园霸凌割喉求生

  • 邯郸一初中生遭3名同学杀害,生前长期遭受霸凌;

  • 福建晋江一13岁中学女生跳楼自杀,留遗书称遭同学霸凌;

  • 山东济宁,留守儿童遭6名学生殴打吃玻璃;

微信图片_20240625113328.png

近日有关校园霸凌的新闻屡次登上热搜,为何美好的校园会发生这种事?


Graduation


ONE

80%的校园霸凌没人管


根据调查,校园暴力案件中有以下情况:11%的受害者死亡,31%遭受重伤,而38%遭受轻伤。这种高发的伤害情况和严重的案件结果无疑让每个家长都深感担忧和恐惧。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仅仅涵盖了那些已经立案的事件,而那些未被公开或者被轻描淡写的校园欺凌事件,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数据还显示,在暴力事件发生时,只有4%的严重情况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介入帮助。此外,只有10%的情况会有同学或朋友介入,而在多达80%的情况下,没有人出面提供帮助。


微信图片_20240625113336.png


如果你的小孩在学校被欺负了?你会怎么办?

你可能会说“我会教孩子,被欺负了就要打回去,决不能忍气吞声。”

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并不是动手和辱骂才叫欺凌。

心理学研究表明,校园霸凌已经成为危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一大凶手。除动手、辱骂外,无声的排挤与孤立、恶意的谣言与外号……各种精神暴力、来自集体的恶意,更摧残孩子的心灵。

这些心灵上的创伤,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那么,作为父母和家里长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欺负也不去欺负人,非常重要!

微信图片_20240424135101.jpg



Graduation


TWO

告诉孩子,有这种情况,立马上报


实际上,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园欺凌往往是隐形的,包括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这些行为带来的心理伤害可能会影响一生。


  • 身体欺凌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如打击、推搡等;

  • 言语欺凌:公开的恐吓、辱骂或给予带有侮辱性的外号;

  • 关系欺凌:通过操控人际关系来孤立或排斥受害者、散布谣言或在背后破坏受害者的名誉或社会地位;

  • 网络欺凌:利用社交网络传播谣言、发布侮辱性或伤害性信息;

  • 性欺凌:涉及对他人性别特征、特质、倾向或认同的贬低、攻击或威胁,如荡妇羞辱、对发育早的人指指点点,或脱光衣服拍裸照等;

  • 偏见欺凌:体现为对不同性取向、种族、宗教的人存在偏见,并表现出歧视性的语言和行为。

校园欺凌可能发生在个体之间,也可能是一群人的集体行动,通常以一个主要的欺凌者为首,其他人可能是帮凶或旁观者。

需要注意的是,旁观和默许也是形同帮凶的行为。


微信图片_20240423152311.jpg



Graduation


THREE

这些话,不要对孩子说


许多家长可能不理解,当面对校园暴力时,为什么孩子不向他们寻求帮助。

这可能是因为家长曾经说过一些让孩子失去信任的话,孩子因此不愿意或害怕向你倾诉。


  • 他们只是在玩,没什么大不了的,别太敏感;

  • 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一定也有份在里面;

  • 为什么每次出事都有你的影子?

  • 他们只是在开玩笑,你需要更坚强一些;

  •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争气;

  • 我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养你吗?


这样的话语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像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孩子可能会觉得跟你说了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被责备。

父母本应是孩子最坚强的支持和最可靠的避风港,但家长的冷漠和不当的言语,可能正是孩子默默忍受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微信图片_20240423140447.jpg



Graduation


FOUR

告诉孩子,要反抗!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开讲啦》中说过:如果孩子被打,支持打回去。


微信图片_20240625113352.png


李教授讲述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欺负的事情:孙女被同学抱起扔下,磕到脑袋,肿了起来。

李玫瑾教授事后鼓励孙女说:“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两只手拽对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微信图片_20240625113357.png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在教唆孩子以暴制暴,担心这会误导孩子走向错误的道路。

然而,“打回去”这三个字的真正意义并不是鼓励孩子用暴力回应暴力,而是要孩子有勇气站出来,不容忍不公,学会利用家长、老师和社会等渠道来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如果孩子不抵抗、不采取行动,他们可能会逐渐丧失对正义的感知,内心种下痛苦的种子,终生受到其阴影的困扰。

微信图片_20240423161146.png

同时,施暴者若未受到阻止,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可接受的,从而变本加厉,更加嚣张。

都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的,尚未有是非观的孩子,他们更像是一张白纸,极易受身边的人影响,善可能更善,恶可能更恶,且没有自控能力。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反抗,在面对暴力时不能容忍,教孩子不欺负人,但是也要有不被欺负的能力。


Graduation


FIVE

校园欺凌背后的心理学


  • 权力不平衡:强者本能地寻求在社会层面上占支配地位,并可能通过压制弱者来实现这一目标。

  • 自我感觉的强化:一些学生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临时的权力感而去欺凌他人,这种权力感可以提升自尊,并可能弥补他们自身生活中的其他失败或缺陷。

  • 认同与模仿: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们在社会认同上非常脆弱,他们可能通过模仿权威人物的行为来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包括采取负面行为。

  • 社会学习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的父母、同龄人和媒体人物的行为来学习欺凌行为。

  • 循环暴力效应:表明那些家庭环境中就有暴力经历的孩子更可能在学校实施或遭遇欺凌。

微信图片_20240424160458.png


Graduation


SIX

这些话,不要对孩子说


1.家庭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都会让孩子背负过多的压力,产生心理障碍与欺凌行为。

■不良家庭环境:没有幸福感、父母有暴力倾向、父母关系紧张、相互疏离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使用暴力而非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一:孩子犯了错不是打就是骂,打骂之后又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亲子之间缺乏温情和交流,反而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容易使孩子形成灰暗、叛逆的心理,无形中学会用欺凌的手段去征服别人。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纵容,过度维护,容易使孩子养成是非不分、骄横跋扈、无视他人利益的不良心理。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三: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人品的教育,没有教会孩子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微信图片_20240625113409.png

2.学校原因

■学校方面:一些学校只重视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处理学生矛盾时有偏袒行为,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宁人。导致学生得不到公平对待与尊重,在学校没有归属感,因而采用欺凌手段来发泄报复或引起关注。

■教师方面:1.一部分老师因为害怕被扣上体罚学生的罪名而不敢对犯错的孩子采取措施,造成学生不知畏惧、不知悔改。2.还有一部分老师在学生出了问题后,不仅不积极与学生沟通,反而会言语辱骂,甚至体罚或殴打学生,无形中也为学生树立了负面的教育榜样,学生在不断积累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同时,容易引发效仿行为。

■同学方面:过重的学业负担占用了学生交流、交往的时间,同学之间只有学习成绩和生活品质上的竞争攀比,多了一份冷漠和猜疑,却少了重要的社交与合作,伴随同学间的摩擦、负面情绪的积累,最终出现校园欺凌行为。

微信图片_20240625105636.png

3.社会原因

■暴力影片、书籍、网络游戏等,容易引起青少年模仿,形成攻击性心理倾向。

■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是非观。

■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

■法制教育的缺失。

4.个体原因

■青春期,即小学后期到中学,是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一个高发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一方面要适应身体向成熟的过度,一方面要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又要适应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有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上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自卑、敏感、怯懦、孤僻或者骄横、偏执、自尊心强、嫉妒心强等心理,从而引发校园欺凌行为,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同时,青少年对于欺凌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性没有清晰的认知。更有甚者,欺凌者包括面临欺凌行为的旁观者,也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欺凌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

微信图片_20240625113417.png

END


温馨提示

说明

作者 | 爱己心理

编辑 | 爱己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