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强迫症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行业重新火热,市场鱼龙混杂亟待规范时间:2024-09-18 12:04 心理咨询这个“冷门”行业,近来似乎又火了起来。 数字化心理服务平台一点灵不仅完成由58产业基金领投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抑郁研究所还向《创业前线》透露,该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除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火爆之外,心理市场在海外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目前已有5-6家心理公司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 事实上,精神问题困扰全球已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有近10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而在中国,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干预的人数估计达1.9亿,每10人中至少有1人患有精神问题。 然而,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鱼龙混杂,不仅咨询师水平参差不齐,借心理学之名行骗的也不少。甚至有家长表示,不会让孩子学心理咨询,“因为这是就业难度最大的三大专业之一”。 因此,心理咨询行业虽然正在悄然升温,但在国内仍是一个并不怎么受欢迎的“冷门”行业,甚至有企业家表示,10年前就觉得心理行业会迎来春天,但真正的春天至今尚未到来。 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一瞬间燃起,但也很难扑灭。 沸腾的 To B 业务 今年以来,政策的支持逐渐让心理服务行业升温。 上个月,广东省医保局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版)》和《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医用耗材目录(2021年版)》,将于8月15日正式实施。其中,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支付。 此前,深圳、北京等地已先行“试水”,将普通民众的心理咨询、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等纳入医保。 突然之间,心理健康领域终于变得热门起来。 “我能感觉到,今年心理产品的需求与往年有很大不同。”抑郁研究所创始人任可说,“从今年开始,大学和企业都有了心理方面的预算。” 她透露,如今一些大公司愿意推出员工关爱项目。企业发现,如果不投资员工心理健康,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而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存在的”。为此,抑郁研究所今年还推出了一项针对企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业务。 据了解,今年抑郁研究院还成立了可欣利公益基金,推动心理健康公众教育,核心项目是“生命守护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危机心理团队”对濒临自杀的抑郁患者进行干预。 任柯解释称,如今小红书、豆瓣、微博、知乎等平台型公司,时常面临用户在所生产内容中留下自杀、自残的案例。此前平台的手段主要依靠排查、筛查,不一定能帮助到用户。现在,任柯心理公益基金主要依靠人工智能在线筛查、在线干预、后续治疗等方式。 事实上,不少心理健康服务初创企业都在积极拓展To B业务。 从业者刘伟(化名)也表示,他所知道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大部分都转而为大公司做专门的心理培训。 “我身边很多被搁置的心理软件、硬件相关项目,现在又被创始人重新捡起来,卖给了大学和企业。”任可明显感觉到,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这个行业正在升温。 不仅如此,就连资本也对心理行业变得“宽容”。 “半年前,投资人普遍不看好早期的心理咨询项目。”任可回忆,当时一线资本的创始人或合伙人甚至私下劝她,心理行业不赚钱,让她放弃心理行业,转而做消费品。“很明显,大众消费才是现在最火的项目。” 近期,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任可透露,近期有投资人对她表示,虽然心理学行业短期内难以出现上市公司,但他们愿意陪伴项目成长,长期看好心理学行业。 任可告诉创业前线,抑郁研究院新一轮融资目前正在进行中,此前抑郁研究院已完成梅花天使创投、博励创投两轮融资。 资本的青睐,仿佛让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长期患有心理问题 事实上,心理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冷门赛道”,市场大,需求小。 据卫生部数据,我国14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超过1600万人。而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有1.9亿人,这就意味着,每10个人中至少就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心理咨询的主体越来越年轻化,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有3.4亿人,其中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的困扰。 心理服务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说“心理问题困扰全球已久”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早期甚至是小众的市场。 心理服务在国外是一个热门行业,大家都愿意把自己内心真正的问题告诉医生,因为坚信医生是有职业道德的,不会泄露你的隐私。 然而在中国,受“避病就医”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心理疾病与鬼神恶灵联系在一起,即使在今天,指责别人有心理疾病也自然被视为侮辱和诽谤,这使得人们对心理咨询避而远之。 1992年出生的张婷(化名)几年前被确诊患有重度抑郁,但她不敢告诉父母以外的任何亲人,虽然在家人的陪伴和药物治疗下已经康复,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病情。“我们村那么小,要是别人知道我有‘精神病’,我还能结婚吗?” 另一位家长也在讨论群里分享道,由于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读于当地最好的学校,那里的孩子压力很大,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但这些家长中,有的会给孩子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也有的家长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没有意识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 精神医疗服务平台“昭阳医生”创始人林照宇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自己也有心理问题,连续提了半年之久才提到这件事,家人这才带着十几岁的林照宇去精神科医生处检查,医生诊断他患有强迫症。 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有人戏称抑郁是“精英病”,甚至有人认为精神健康服务类似于玄学,“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刻板印象:纯粹的聊天和收费。” 但事实是,抑郁一般会导致自杀倾向,而非冲动,而是患者被疾病折磨,无法抑制自我攻击。现在,患者在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的同时,还要承受社会刻板印象带来的污名化。 任科在其公众号“抑郁研究所”上写道:“杀死我们的不是抑郁,而是歧视。” 因此,让抑郁患者接受自己的病情、接受治疗才是最重要的一步,创业公司要做的是在让自己“出圈”的同时保证公司现金流不受影响,并向更多患者和普通民众普及抑郁知识。 例如,抑郁抑郁每天安排专家看病和工作人员维护在线病友群、家属群、亲友群,还提供付费知识课程和电商产品,电商产品主要包括谷维素、褪黑素等非处方保健品,以及芳香疗法、艺术品、一些心理学书籍等。 任可表示,针对患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的一般抑郁患者,抑郁研究院为他们提供内容普及、心理测试、失眠科普等产品;对于中度抑郁患者,药物治疗加心理咨询非常有必要。 一些公司还会在抖音上发布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吸引人们对该行业的关注。 科普心理咨询、治疗相关知识的效果已开始显现。据了解,抑郁研究会成立两年来,已跟踪用户超过百万,为社区8万余人提供线上陪伴和辅导支持,连接医生和咨询师1500余名,覆盖170余家诊所和医院,救助数百名有自杀倾向的抑郁患者。 公开资料显示,一点灵目前已拥有2000万用户,汇聚了行业内3万名专业心理咨询,遍布全国284+个城市,已为近240万人提供了全方位心理服务,咨询时长超过3亿分钟。 事实上,通过从业人员的长期教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一位居住在深圳的95后表示,自己这两年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很不好,睡眠质量很差,多次彻夜难眠,经常出现莫名的心悸、早搏等症状,总是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想先去心理咨询调整一下情绪。” 缺乏顾问 然而,看似蓬勃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却依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坎——优质医生资源的短缺。 在英国,执业临床心理咨询必须拥有博士学位,熟练运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疗法(只有一种疗法有实验科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才可视为一种疗法),有超过60小时的亲身经验,并定期接受协会评估以保留执照。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各种伦理道德标准和相关完备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长期、稳定和定期的监管,以确保短期咨询的有效性。 但在中国,心理咨询咨询师培训的内容要求仅要求应聘者掌握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7门课程,培训时长大多仅为320—720学时,通过这种“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咨询师”专业素质普遍不理想。 多数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仅专业程度参差不齐,除了心理咨询之外,还会有督导、教学、培训等其他副业。“因为单做心理咨询咨询师不够养家糊口,所以我要把它当做副业。” 据创业前线了解,国内公立医院大多提供药物治疗方案,但并不提供长期的心理咨询服务。这导致医院心理咨询科室预约难,因为懂心理咨询的医生很少,很多患者都是预约就诊,排队通常要等上几个月。 公立医院之外,心理咨询市场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不仅专业性较差,打着心理学旗号的骗子也不少。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心理咨询的价格一般是根据心理咨询的资质、工作经验等进行阶梯式定价,从每小时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在这样的收费模式下,会出现心理咨询恶意拖延咨询时间、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 刘伟也表示,行业内确实存在一些乱象,比如患者戏弄咨询师、咨询师夸大患者的问题、乱收费等。 但国内优质心理咨询供给仍存在巨大缺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千人拥有一名心理咨询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中国至少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但事实上,中国目前专业心理咨询仅有7000余人,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仅有35万名。 心理咨询的职业前景不明朗,所以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心理咨询。 “我女儿要上大学了,申请考心理咨询,我查了一下,最难的三大职业之一就是心理咨询。”这位家长表示,心理咨询不能当专业,不然毕业后压力太大,“可以自学,但不要当专业,中国人对这方面不够重视。” 刘伟还在微信群里开玩笑说,20年前他认识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就说过,心理学的春天来了。但20年过去了,这个行业的春天还没来。“不知道这一次还要等多久。” 与此同时,创业者们也不知道心理服务行业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所谓“春天”。 “2012年,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行业的一位前辈跟我说,他感觉这个行业的春天要来了。可八九年过去了,春天并没有来,反而是来了一场‘倒春寒’。”任可无奈地说,今年之前,心理咨询行业确实有过波折。 此外,6年前的“大众创业”热潮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当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精神消费随之而来,心理健康领域的创业浪潮开始兴起,不少该领域的公司获得融资。 但好景不长,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虽然是刚需,但并未受到重视,很快融资遇冷,不少以互联网医疗为切入点的心理项目也遭遇质疑。 “从商业角度来说,一个行业如果要教育,短期内很难起步,这个短期可能不止十年二十年。”刘伟感叹,心理咨询行业确实需要时间去培育。 正如益心力创始人黄伟强所说,就目前而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项目当成一门生意。对于创业者来说,一方面要恪守职业操守,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更加开放,摆脱诸多职业束缚,提供符合这个时代语境的心理服务,让更多人愿意选择心理服务来解决内心问题。 显然,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