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广州新冠疫情防控,省二医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助你应对心理危机时间:2024-11-13 12:15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有序开展。普通大众遇到焦虑、抑郁、紧张、惊恐发作等心理应激反应,出现心理危机时该怎么办? 即日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院”)互联网医院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或在线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您足不出户在线咨询心理专家。 这四类人群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范长河认为,面对疫情,人们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心理应激反应,而这四类人群特别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心理问题。 第一类是有原有躯体疾病的人群。 这群人本来就有一定的慢性身体疾病,平时的“体弱多病”会让他们在面对疫情时对自己的抵抗力没有信心。他们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感染,面临不良后果,感到无助和抑郁。相反,缺乏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的动力。这可能是由于在病情反复的过程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心态。这类易感人群由于体质的原因,确实更容易患病。即使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也可能患有其他疾病,比如流感等,更容易陷入“体弱多病”的状态。 ”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类是有原发性精神疾病的群体。 已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疫情压力下可能会面临更高程度的焦虑。有些患者会陷入无法控制的恐慌、紧张、纠结之中,很容易导致原有精神疾病的复发和加重,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即惊恐发作。常见症状有突发性胸闷、心跳加快、胸痛、大量出汗、手脚麻木、头晕、有窒息感等。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种濒临死亡的可怕感觉。强迫症患者会过度担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反复回忆自己是否接触过某些可疑的人或物体,并进行过度的清洁等行为。情感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因疫情压力而复发,并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甚至出现过度冲动和伤害性行为。 第三类是医学隔离群体。 无论是感染过COVID-19的人,还是有密切接触史、正在接受医学隔离观察的人,在隔离期间都容易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导致恐慌、无助的心理危机。他们甚至可能会因为被感染、被感染而感到不安,甚至产生愧疚感,害怕自己会传染给别人,害怕自己会被别人讨厌和拒绝,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 第四类是疫情信息过多造成负担的普通民众。 随着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可能会高度关注疫情,不断寻找最新的疫情信息,提醒身边的人加强防疫。但长期、高强度接触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大,会导致无意识的情绪卷入。很容易无缘无故地感到无聊、紧张、焦虑。由于共情疲劳,会逐渐出现倦怠和麻木。感觉。 不用焦虑!心理学家开出这些“心理药方” 对于市民的心理状况,范长河主任认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对疾病的过度反应。因此,在心理防护和心理干预中,最主要的是消除过度的恐惧心理。 同时,范长河还给出了一些心理建议: 1.进行呼吸肌放松训练 焦虑是我们自然的自我保护,其本身并不可怕。当你发现焦虑控制自己、过度紧张、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手脚冰凉、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各种身体不适时,不妨尝试一下“呼吸肌肉放松”训练”。 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地坐着或躺着,调整呼吸,使自己总体平静、放松。然后专注于你的身体,缓慢地深呼吸和吸气。吸气时,收紧全身肌肉,打开胸腔。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的感觉,然后一边呼气。让你的肌肉完全放松,再次体验肌肉放松时的感觉。您还可以对特别紧张的肌肉进行重复训练。随着深而缓慢的呼吸和肌肉的放松,身体也会慢慢放松。 2.在家工作,尽量保持“仪式感” 为了“兼顾防控和生产”,不少上班族和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也都在家工作和学习。有些人会因为足不出户、整天穿着睡衣、不定时吃饭、睡觉、毫无节制地打游戏、刷电视剧等等而放纵自己。这样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不仅会损害健康,还会扰乱你的生物钟,影响你的睡眠质量。 对于固定时间上班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正常的作息时间有利于健康、工作和学习。我们在家里也需要保持仪式感。建议按平时工作时间起床、洗漱、换外衣、固定时间吃饭。充分的仪式感可以快速帮助我们找到规律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