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动态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 >>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家长必知:当孩子说我抑郁了,如何积极应对青少年抑郁症?
详细内容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家长必知:当孩子说我抑郁了,如何积极应对青少年抑郁症?

时间:2024-07-23 12:18     作者:成都心理咨询   阅读

研究显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持续恶化。疫情期间23项研究的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患病率达28.6%(马林,2021)。而《中国精神卫生发展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同期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付晓岚,2021)。这意味着,无论在中国还是国际上,每4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个可能患有抑郁。青少年抑郁具有普遍性。

那么,如果孩子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我抑郁”,家长该怎么办呢?本文以问答的方式,从如何识别孩子抑郁迹象、如何认识抑郁、家长该如何应对三个方面,帮助家长积极应对抑郁。

本文约6000余字,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建议保存。

01抑郁的症状有哪些?

Q1:最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小学生给老师递纸条,“我不想听课,我不会写作业,我不想给父母添麻烦……我也想变得更好,但我真的什么也做不了……我无数次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你能不能不要告诉我父母,我怕他们又说我装模作样。”根据心理咨询的临床经验,面对类似情况的孩子,我们该如何面对?

A: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部分,涉及到可能出现的自杀想法,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心理危机。危机是人生目标受到阻碍,无法用常规手段解决的状态,不断出现困惑、崩溃(,1961)。在危机状态下,人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过度活跃,身体可能会出现“3F反应”,即战斗(Fight)、逃跑()和昏迷(),“4E激活”,即紧迫感、尴尬感、兴奋感和运动(,,&),副交感神经系统无法正常激活。这是人体自然的反应机制,和我们平时处理困难的状态不一样。

因此,我们不能客观地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分析事件,而要从孩子痛苦的经历出发。对于这样的危机事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危机干预评估和治疗。简单来说,我们要先了解孩子的自杀意念:这是偶尔的想法,还是他每天都会想很多次,是否有具体的计划,之前有没有实施过等等。

Q2:似乎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关于死亡的想法,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好像特别容易产生冲动的想法。在成长阶段,这是孩子对死亡理解的正常反应吗?

A:孩子在9-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早期,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感知系统已经发育,但作为认知控制部分的额叶还处于早期发育阶段,至少要到24、25岁这部分才能发育好。这种额叶与边缘系统发育时间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容易冲动、易怒,容易出现寻求高强度刺激的冒险行为。

所以现阶段,孩子的很多情绪和感受很难用我们所谓的“成人理性”去分析。出现冲动的想法很正常,但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些想法是正常的、常见的,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孩子的一些表现,需要仔细评估,甚至在必要时进行干预和保护。

Q3:孩子可能发出哪些不可忽视的“抑郁信号”?

A:这个信号跟孩子的年龄有关,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对于家长来说,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先看孩子日常行为上是否有明显的变化,来判断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比如兴趣减退、食欲下降、睡眠不好、经常发热、这里那里不舒服,这些信号都是很具体的。尤其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跟别人玩,如果突然不爱玩了,这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慢慢开始接近成人的诊断标准了。除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孩子情绪的严重变化:比如焦躁不安、明显烦躁、冲动、歇斯底里、非自杀性的自伤等,都要特别警惕。

第二,关注孩子抑郁状态的持续时间。简单来说,如果超过两周,就要特别注意了。一般来说,抑郁有一个更早的阶段,叫做抑郁心境。我们可能经常会有这种经历,感觉很不开心,很郁闷,但有时候睡觉、看电影、哭一哭好像会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这是一种抑郁心境,还没有成为一种症状。我们一般对于抑郁症状的诊断标准,来自于《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里面涉及到兴趣丧失、社交回避、睡眠、饮食等九项功能性指标。如果孩子的病情已经持续两周以上,临床上就需要做抑郁评估,根据病情的长短、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等做出诊断。

第三,我们还需要与孩子的个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内向,不太喜欢交朋友。这是性格使然,我们很难确定这一定是社交回避。但如果一个外向的孩子突然不想交朋友,不想出门,在家里呆了两个星期,这可能是一个征兆。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机构_成都焦虑医院_成都抑郁心理健康好的医院

02如何了解孩子为何会罹患抑郁?

Q4:“你没有抑郁,你只是不爱自己,你自找麻烦,你只是装模作样”,“你吃饱穿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很多成年人面对孩子的心理困扰,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反应。这样的反应,一般反映的是家长内心的想法。为什么现在青少年抑郁发病率这么高?

答: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比如,如果直系亲属有抑郁病史,那么孩子可能有生物学遗传的可能性;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上抑郁。可能包括遗传、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可以说,1000个抑郁患者,可能有1000种致病原因。

除了诱因,要了解儿童抑郁,还需要关注触发事件:当孩子被带到问诊室时,我们会问他/她为什么来,为什么不舒服,为什么想要抑郁自己或自杀,这些问题往往和某个特定的事件有关。越小的孩子,和家庭的关联性就越大,如果是青少年,和同伴问题的关联性就越高。这涉及到心理现实,有时候大人会觉得某件事很简单,但对孩子来说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比如孩子上课听不懂,或者做作业不太好,如果大人在旁边说“这很简单”,这是很不恰当的指责。每个人内心真正的痛苦都是主观的,个体对痛苦的感知和生理、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

除了具体的个体因素外,当代儿童青少年与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我们的父母相比,缺乏心理上的资源支持,比如缺少自由的时间、缺少与同龄人一起玩耍的机会等等,这些都是除了父母的支持之外,对孩子滋养非常重要的部分。

孩子如果能自由玩耍、自由交友、自由学习,就会更有控制感。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和主体性,也有利于恢复自己的操作系统。即使父母批评我、否定我,我还可以和其他朋友一起玩,有其他的支持来源,所以这种评判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但问题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除了父母,还不足以提供其他的支持。相比于我们的成长,现在的孩子还要面对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当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大脑的边缘系统已经过度活跃时,电子产品可能会对他/她产生负面影响,缺乏与人真正的交流和滋养。

当整个成长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触发事件就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很可能就会彻底崩溃。

Q5:有些家长会觉得无能为力,觉得自己的生活太难了,白天工作压力大,回家还要承担教育孩子的重担,不能和孩子说话、喊叫、责骂、打骂,说话做事都要非常小心谨慎。这是因为孩子很脆弱,还是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有问题?

A:一般来说,我们在刚开始青少年心理咨询时候,往往先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处于青春期,家庭在这个时候也对应着一个发展任务。父母要承担的使命就是适应养育孩子的责任和角色,逐渐过渡到未来夫妻的生活,因为孩子即将离开家庭这个体系。如果家庭中的孩子多了,情况就会不一样。这个过程其实是需要把一些私下的事情拿到台面上来讨论的。

有时候,孩子出现抑郁,并不完全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也可能代表着背后家庭的一些变化。有的孩子可能通过表现症状,是为了让父母有事可做,让他们团结起来,有更多的精力去共同面对家庭发展的不同阶段。

另一方面,当孩子被确诊为抑郁,我们除了关注孩子,是否还需要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可能出现“陪伴疲劳”,在照护过程中缺少心理资源支持,这是很常见的情况。目前,国内有很多抑郁儿童家长社区,在这里,家长能感受到被理解,分享更多个性化的知识,分享一些外人不知道的部分,相互表达、交流、支持,这是团体干预的好方法。作为陪伴者,家长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Q6:虽然抑郁越来越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且抑郁低龄化趋势明显,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提出质疑:一些所谓的专家医生为了利益,武断地把青春期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归为抑郁,打上不正常的标签,最终导致孩子患上抑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A:所谓疾病,其实就是发展。目前国内外对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有三种,分别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目前ICD已经更新到第11版,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和修订疾病的诊断标准。与其说要把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搞成疾病,不如说这部分其实是一个机会。它就像是孩子们发出的信号,需要我们共同去面对。

成都焦虑医院_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机构_成都抑郁心理健康好的医院

否认或回避一切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直面它们,才能转化它们,发展出新的模式去应对它们。很多时候,人们的恐惧并不全是想象出来的。考试前你肯定很焦虑,但当你真正坐在考场上时,往往就没那么焦虑。负面情绪也是如此。如果一家人从不讨论负面情绪,不允许它们表达出来,只允许表达出好的、阳光的部分,那肯定会有问题。

许多家长不愿讨论抑郁,并给它贴上污名。当孩子想讨论时,家长会说:“没关系,你只是感觉不舒服,很快就会好起来。”人天生就有所谓的阳和阴,就像太极一样,有白有黑。如果一味地回避阴,你可能会陷入困境,生命本身也无法流动。

03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抑郁?

Q7: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患抑郁,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老一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要么用棍棒式的方法,要么放任孩子自由发展。结果导致现在很多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养育孩子,只能继续沿袭上一代人的行为方式,从而陷入“习得性教养无助”。在您的工作中,您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的?

A:确实很难。我们与儿童青少年的工作通常是和家长一起做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由环境塑造的系统中。虽然我们父母和祖父母的生活系统看起来有很多问题,但它实际上是非常稳定和相对自洽的。当我们因为孩子表现出的症状而不得不撬动这个系统时,这并不容易。

首先要邀请家长参与到育儿中来。作为临床工作人员,我们经常会体会到家长所面临的困难。孩子生病时,家长会感到内疚和羞愧。当家长发现孩子情绪紧张或出现症状时,表面上不断否认,说“这孩子就是闹别扭,没什么大不了的,我那时候还好好的”。但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没有教好孩子。这其实是家长对抑郁的污名化,或者说是对自己内心脆弱的一种回避和否定。我们在与家长合作时,共情和理解他们的难处非常重要。要和家长一起认真面对他们内心脆弱无力的部分,和孩子一起面对。

在帮助父母从负面情绪的漩涡中自我解救的同时,我们也要唤起他们对孩子的爱。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原始爱”。有些父母在朋友圈晒孩子的照片,一条朋友圈9张照片都是孩子的某个表情,表情的变化极其微小,别人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只有父母非常爱孩子,才能捕捉到其中细微的差别。但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很多矛盾和冲突就开始出现。这时候父母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有多么爱孩子,孩子也忘记自己曾经从父母那里得到过很多爱。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回到亲子关系本身来看问题,这样父母才有更多力量去做出一些改变。

Q8:当孩子还未被确诊为抑郁,但已出现抑郁迹象时,有没有什么日常方法可以缓解?

A:患有抑郁或者抑郁症状的人,往往表现出普遍的兴趣丧失,也就是不仅做事情很痛苦,而且玩起来也没有兴趣。这其实涉及两种能力。相应地,干预思路有两种。一种思路是我们一起面对这个困难,了解你的状态。另一种思路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加兴趣,创造各种玩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和药物调节很相似,都是通过改变大脑中一些激素的分泌,让人感觉良好。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支持系统”,重要的是要找到并感受那些支持你的人和事。多给孩子创造互动的机会,关注他们与真实的人的互动。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真实的体验,比如带孩子去大自然里散步。

如果孩子不愿意运动,也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比如做手链、养猫、养花,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让他觉得自己对事情有掌控力、很有投入感,这些都会有帮助。还有一些和内心情感、感受相关的部分,比如冥想、瑜伽,也很有效。

Q9:如果孩子抑郁一段时间,症状严重,应该如何就医?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

答:如果孩子抑郁严重,已达到医学诊断标准,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要求,建议孩子到医院精神科或者精神病医院就诊。目前青少年抑郁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精神类药物、中药等)、心理治疗(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家庭治疗)、物理治疗(如针灸、经颅磁共振成像,MECT)等方法。

Q10:抑郁到了什么阶段,孩子才适合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即使没有抑郁,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倾诉吗?心理咨询是如何与儿童青少年合作的?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机构_成都焦虑医院_成都抑郁心理健康好的医院

A:与成人主动就医不同,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往往在出现症状后才被家长带去心理咨询师处就诊。如果符合医学诊断标准,心理咨询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在医院进行,通常被称为心理治疗。当然,随着学校和社会心理教育的普及,很多青少年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这主要取决于个人意愿。通常与发育困惑有关,有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

与儿童青少年一起工作与与成年人一起工作不同。如果我们与一个 6 岁的孩子一起工作,很难让他与我们面对面坐在一起聊 50 分钟,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的感受如何。一方面,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支持很多逻辑思维。另一方面,他在这么小的年龄就有抑郁症状,他的智力发育可能也不足。孩子只能说他很烦躁,但他为什么烦躁?烦躁是他的一种表层情绪。他自己很难说出这种情绪,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在与孩子一起工作时,我们通常会以游戏为主,比如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CCPT)。因为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比通过正式的对话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薛红,2017)。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玩的游戏就更多了。比如青少年喜欢玩“言”的游戏,这个游戏有点像大人玩的塔罗牌,孩子可以从一堆牌中抽出一张牌,然后自己再抽一张牌来叙述,以此来接近自己的潜意识。这个游戏的原理其实就是投射,大家可以在里面交流、交流,你怎么想,我怎么想,然后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借助游戏来对话的方式。

另一个方法是梦境分析。青少年的孩子大脑发育非常活跃,做梦非常频繁。梦境中有很多无意识的部分,而且经常是血腥的。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这也是谈话的起点。

通过游戏或梦境,辅导员可以了解孩子的潜意识,比如他是否在游戏中重复特定的模式,他是否也可能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甚至自残?对分离、竞争和冲突有什么感受?重要的是我们要和孩子一起玩耍,观察但不评判。通过充分接受孩子并巧妙地设定限制,孩子们可以处理自己的问题,从辅导关系中体验到值得信赖的关系,并感受到自我控制和安全感。

Q11:如果孩子被诊断为抑郁,家长或身边的人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心理建议给家长吗?

A:除了积极就医或定期心理咨询外,家长也不要过度热情,从“什么都不做”到“什么都做”来个180度大转弯。因为这样可能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如果孩子患上抑郁,会经常产生愧疚感,无法将自己的攻击性外化,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青少年的退缩行为,甚至助长青少年的退缩模式。所以要合理设定界限,以前严厉的教养方式可以稍稍宽松一些,宽松的教养方式可以更严格一些,不能绝对化。

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父母首先要做到两件事:陪伴孩子和保持开放。两者相辅相成。父母和亲近的人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在,不需要说太多。如果他们需要,只要陪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听他们说话就行。陪伴是最重要的。此外,还要保持开放,不要有太多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遇到困难可以找父母,找到之后,自己的表达就有了安全感,父母也能给予有效的支持。这些都是亲密和信任层层构建的一部分。

给身处风暴中的父母的三条心理建议:

首先我们要明白,阳光总在雨后,危机也总相随。人生难料,总会经历风雨,但风雨终究会过去,既然遇到了,就应该积极应对。

其次,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成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养方式和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内心体验会受到代际传递和家庭影响。与孩子共同面对心理冲突和困境的过程,也是我们帮助自己修复未完成问题的机会。

最后,我们要树立更高的视角,不要忘记孩子终有一天会独立、离开家。除了帮助孩子学习成熟的方式来应对发展问题、回归发展任务,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亲子关系恢复为彼此一生的正向资源。

参考文献 付小兰,张侃,陈雪峰,陈志燕。中国国家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程晨(2013)。青少年冒险行为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及其教育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3, VOL31, 56-62 马丽梅,李凯,李燕,陈绍荣,周红,闫娜,王伟,王艳。新冠疫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与元分析。J. 2021 Oct 1;293:78-89。doi: 10.1016/j.jad.2021.06.021。Epub 2021 Jun 18。PMID: ; PMCID: 。

作者简介:吴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咨询经验约1800小时;方晓懿教授婚姻家庭实验室团队成员;目前就读于北京安定医院。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佳音心理学(ID:),佳音心理学是北京诗韵佳禾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及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咨询电话】:。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