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情绪低落心理咨询|家庭治疗与叙事疗法在哀伤辅导中的成功运用:大学生案例分析时间:2024-06-27 12:04 本文以一名因亲人去世而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的大一新生为例,介绍家庭治疗与叙事疗法在悲伤辅导中的应用。本案例通过叙事心理治疗,鼓励来访者与问题作斗争,帮助来访者强化自我认同,同时运用家庭治疗,探索根植于问题的家庭关系网络。两者有效结合,显著缓解来访者的症状,消除自残和自杀想法,提升自我价值感,改善家庭关系,恢复正常生活学习,达到了预期的辅导目标。本案例成功地为大学生进行了悲伤辅导,为悲伤辅导的理论发展和心理辅导实践提供了参考。 问题陈述 悲伤是个体表达亲人死亡的正常方式,如果悲伤情感被长期压抑,个体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在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含蓄委婉,鼓励个体克制和隐藏情绪,导致很多个体认为表达悲伤是一种耻辱、软弱和不成熟的表现。本案例中,患者面对亲人死亡,没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悲伤,与家人长期存在矛盾和纠葛,情绪被长期压抑,频繁出现自杀想法和自残行为。本文尝试以一位面对亲人死亡,长期经历情绪崩溃和自残的患者案例为例,介绍如何利用家庭治疗和叙事疗法帮助大学生进行悲伤辅导,化解家庭矛盾。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家庭治疗不再以个体为中心,而是注重家庭关系互动,通过分析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关系、家庭互动模式、家庭功能等,以家庭系统和动态的视角来解释个体心理和行为问题(徐汉明,2010;张文霞、朱东亮,2005)。在咨询过程中,注重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实现对家庭成员个体心理问题的改变(&Sean,2018)。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源于原生家庭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本案例中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单亲家庭结构、母亲的教养方式、家庭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因此,家庭治疗以家庭整体视角,着重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释放情绪,提升自我价值感,促进人际关系的恢复。 本案例同样运用了叙事疗法。叙事疗法主张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鼓励个体与问题作斗争(,2011)。咨询师让来访者先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并运用外化、解构、改写等手法,帮助来访者取代被压抑的问题故事,构建积极的故事,赋予来访者力量,引导来访者从中找到自信和身份,重拾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力量(李明,2016;森冈正义,2021;David,2016;,2020)。 家庭治疗与叙事心理治疗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帮助来访者整合内心冲突、提升自我价值、改善家庭关系等方面却可以相辅相成。本案例以叙事心理治疗鼓励来访者对抗问题,以家庭治疗探索问题根源的家庭网络。将两者有效结合,帮助一位因亲人去世而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的大一新生进行悲伤辅导,以期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实践提供参考。 案例介绍 2.1 案件基本情况 2.1.1 基本信息及就诊原因 A,男,大一,汉族,情绪不稳定,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考前焦虑。无心理咨询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医院诊断为情感。目前服用盐酸舍曲林,定期复查。 2.1.2 主要问题 他长期被悲伤和绝望所笼罩,情绪不稳定、分裂,感到被抛弃,自我价值感低下,有过自杀念头,多次用刀割伤手臂,半年来饮食不健康,家庭关系纠结、矛盾。 2.1.3 案例成长经历 A从小没见过父亲,从小和叔叔、婶婶、奶奶、妈妈、堂兄一起生活。奶奶去世早,婶婶经常陪堂兄出国留学,妈妈忙于工作和家务。A从小和叔叔关系最亲密,亲戚关系并不融洽,妈妈经常和叔叔吵架。A和妈妈爱恨交织,矛盾很多。A从小懂事独立,遇到问题不愿意让家人担心,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高考前几个月,叔叔出车祸去世,家人怕耽误学业,强迫A返校。A在家只待了一天,就被逼着匆忙返校。当时他非常伤心,但还是强忍悲痛,继续学习、参加高考。每次想到叔叔,他就很难过。遇到问题,得不到亲朋好友的理解,他感到悲伤、绝望,频频产生自杀念头。 2.2 案例概念化 本案例采用了叙事疗法。叙事案例概念化是在叙事背景下观察来访者的问题是如何发生、发展和成长的。明确文化对来访者的影响尤为重要(Lynne & John,2020;,2012;,2004)。 第一是“学习至上”的文化影响。首先,A最亲近的叔叔去世后,家人因为怕耽误他的高考,劝他回学校读书,这就失去了哀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A一直沉浸在哀伤之中,不能自拔。其次,母亲最重视学习,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愿意听,也不太关注A的情绪状态。 第二个原因,是“强势”文化的影响。A从小就被教育要坚强,不要让家人担心。当遇到亲人去世等重大悲伤事件时,他又无法向家人朋友诉说自己的悲伤和痛苦,担心会传递负面情绪,又会显得自己不够坚强。A长期压抑自己的悲伤,无法摆脱,导致情绪处于分裂状态。白天,他是别人眼中阳光开朗、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但到了晚上,他却经常感到悲伤、头痛、自责、拿刀划伤手臂,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第三个原因,是受了牺牲文化的影响,“家里受苦了,我怎么能过得好呢?”首先,他没有送舅舅到最后,舅舅在世时最爱他。所以A虽然深受爱戴,但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带着幸存者的内疚,开始用暴饮暴食、拿刀挠痒来折磨自己。其次,因为舅舅最爱A,为了表达感激之情,A会经常陪舅舅下棋逗他开心,尽管他更喜欢打篮球。 同时,本案采用家庭治疗模式,首先对A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进行分析判断。初步估计,在困扰A的诸多问题中,强烈的被抛弃感和低自我价值感是主要问题。在分析了行为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后,咨询师尝试了解A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 第一,与叔叔的同盟和情感依赖。A其实非常渴望家人的关心和温暖。A从来没见过父亲,严重缺乏父爱。A经常怀疑父亲不要他,是因为他不可爱,不值得被爱。同时,奶奶在A年幼时去世。从小到大,只有叔叔最关心他,他不需要表达,叔叔能理解A的心理需求。他对叔叔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需要。每当叔叔和母亲吵架的时候,A就会和叔叔结成联盟,共同反抗母亲。A和叔叔、母亲之间形成了情感三角关系,A被卷入了叔叔和母亲的矛盾冲突之中。高考前夕,唯一和他关系密切的叔叔也去世了。A有强烈的被抛弃感。 再加上高考前的压力,他的安全感、归属感严重降低。 第二,与母亲的沟通障碍。舅舅去世后,A和母亲相依为命,但A和母亲之间存在沟通障碍。母亲总是唠叨学业,不承认A表达情感的需要。而且母亲总是教导A要坚强、独立、克制,不要麻烦别人。因此,咨询师看到了A心理上需要亲人的理解、接纳和支持,决定从家庭结构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2.3 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是释放抑郁,处理悲伤,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长期目标是整合A的内心冲突,提升自我价值感,改善与母亲的关系,增加A的依恋安全感。 2.4 协商流程 本案例主要采用家庭及叙事治疗,咨询分为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每周咨询一次;第三阶段每两周咨询一次,每次咨询时长50-60分钟。A.每次咨询前需填写简单的危机干预评估表。前3次咨询中,患者频繁出现自杀想法,想结束痛苦,有自残行为。后11次咨询中,患者无自杀想法,情绪趋于稳定。 第一阶段:第1至3次咨询,诊断与评估,建立咨询关系,澄清问题,明确愿望。 (1)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帮助A平静下来。通过聆听和共情,让A表达出长期压抑的情绪,建立良好、信任的咨询关系; (2)评估A的状态,进行危机干预评估,建立咨询目标和计划; (3)主要使用外化、时空见证等技术,让故事主线畅通无阻。主要解决难过悲痛的感觉如何找到自己?经历了哪些努力和困难?咨询的主要目的是让A描述最爱他的叔叔去世后,A在悲痛中忍受和准备高考的各种委屈、沮丧、愤怒、挣扎和努力。看到A成长的艰难,帮助A逐渐释放压抑已久的委屈和愤怒。 第二阶段:第4至8次,解构式聆听与提问,分析问题,寻找根源,解决问题。 (1)运用重组成员对话技术,让A回忆与叔叔在一起的情景,描述叔叔对A生活的影响,以及他如何从叔叔的角度看待A,表达对叔叔的遗憾、告别、感激,释放情绪,进行悲伤辅导; (2)通过解构、外化、特殊意义事件、行动蓝图、意义蓝图、大人物等方法,看到故事中的例外,看到问题中自己的坚强和韧劲,赋予A力量,帮助A看到他如何面对最亲爱的叔叔的去世,如何强忍悲痛参加高考,并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前后出现了哪些大人物?他们是如何看待他、如何对待他的?他们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他的母亲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 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果他的叔叔看到现在的自己,他会如何评价自己?他会如何评价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邀请叔叔成为A关系更亲密的成员;(3)针对A的家庭关系冲突问题,咨询师探讨家庭的互动规则、人际模式以及同盟与边界问题,在建立充分信任关系的前提下,引导A探究家庭冲突和矛盾的原因,了解自身的情绪。由于工作时间冲突,母亲愿意通过微信视频配合家庭治疗,咨询师采用循环提问的方式,改变A与母亲之间消极的互动模式,增进沟通,同时,咨询师强调母亲的优点,承认母亲在大家庭中的责任、贡献和难处,A为此哭过很多次;(4)布置作业。 鼓励A向妈妈讲述叔叔的生活以及自己与叔叔在一起的时光,一起回忆叔叔的优点,表达自己长期压抑的情感。 第三阶段:9—13次,强化自我认同,与母亲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1)帮助A在内心深处与母亲和解,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与母亲建立情感联系,增强其在依恋他人方面的安全感; (2)支持A建立家庭契约,每周两次与母亲通电话,分享生活、学习中的喜怒哀乐,让母亲更加了解A的大学生活。同时,A也试着理解母亲在工作中的不易,以及单亲母亲独自支撑家庭的勇气、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接受母亲的不完美。A还陪母亲一起去旅行。这些具体行动增加了A与母亲的交流。A表示在更多地了解了母亲的工作和生活后,能站在母亲的角度看问题,理解母亲的行为; (3)利用时空中见证的对话,强化A的自我认同,找到自身的资源、实力和优势,接受自身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可爱和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对以后的学业、生活,以及与母亲的关系等做出具体的规划。 第四阶段:第14次,复诊。A被打电话询问最近的情况。A说最近状态不错,顾问也表示有需要可以继续咨询,还表示会继续回访。 治疗效果 此次咨询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A的自残、自杀想法消失了;抑郁、委屈情绪减少了。虽然还不能和很多人形成特别亲密的关系,但他在尝试和室友倾诉,一起去食堂吃饭;情绪低落时,他愿意尝试和母亲沟通;他的无价值感也有所改善,学会了珍惜生命。同时,A表示“感觉轻松多了”;更新了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表示愿意和母亲沟通,好好生活,对未来也有些信心。 案例反思 本次咨询采用家庭和叙事疗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处理悲伤,然后帮助来访者在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建立信任。在这种情况下,缓解抑郁和委屈,处理亲人去世的悲痛非常重要。整个咨询过程以倾听、接受、同理心和积极回应的技术为基础。看到来访者的难处,让来访者充分表达出自己压抑多年的委屈和无助。同时帮助来访者重建对他人的信任和接受,与母亲建立更深的联系。 第一,利用文化的力量。本案例中,首先运用叙事疗法帮助来访者释放抑郁、缓解悲伤、平复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来访者力量。在本次案例咨询中,咨询师深刻体会到文化在心理咨询中的力量。如果能有效利用文化的力量,来访者的成长之路就会变得相对顺畅。但如果来访者被文化的内容所禁锢或绑架,从而失去灵活性,也会给来访者带来相应的痛苦。如果咨询师允许来访者在痛苦中挣扎、反思,虽然会很痛苦,但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更多的升华。 其次,相信当事人的力量。叙事理论认为,人们在生活中面对挑战具有双重回响,一方面人们被这种挑战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折磨,同时人们也会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其实,人们在面对痛苦时,会发展出双核系统。双核系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始模式,也叫童子功,一种是发展模式,也叫发展性贡嘎。由于当事人从小就经历了与许多亲人的分离,以及最亲爱的叔叔的去世,因此他体验到了深深的无能为力和无力感,强烈的被抛弃感。但同时,当事人在谈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努力和挣扎。当事人忍着悲痛,坚持读书,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他也不断思考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是否值得被爱,反思自我价值与亲密关系。他的同自功是他从未在痛苦中真正放弃自己,展现出极强的复原力,而发展功则是他在处理叔叔与母亲的争吵时,发展出各种智慧与策略,在处理自己的悲痛时也有各种策略与技巧。因此本案采用叙事疗法,充分挖掘案主的复原力与潜能,帮助案主看到自身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第三,了解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本案例也通过家庭治疗,寻找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家庭因素,帮助来访者整合内心冲突,改善与母亲的关系,与母亲建立更加融洽自然的依恋关系。来访者的情感表达长期被忽视和压抑,与来访者的家庭关系和互动模式有关。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家庭互动问题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本案例中,通过循环提问的方式,来访者看到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接受了母亲的不完美,愿意尝试增加与母亲的沟通。此时,母亲的支持与配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起初母亲不愿意接受儿子对叔叔的深切思念,但为了儿子早日康复,母亲愿意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配合咨询师的家庭治疗。 在家庭契约中,母亲坚持每周给儿子打两次电话,逐渐打开心扉,与儿子的交流更加融洽自然,母亲的行为也得到了儿子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家庭治疗与叙事心理治疗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在帮助来访者整合内心冲突、提升自我价值感、改善与家人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咨询中,我们要充分信任来访者的能量,只要给予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倾诉、反思沉淀的过程,来访者就能达到情绪释放、自我赋权的效果。 (致谢:本研究获得了客户的知情同意,再次感谢他们的支持。)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