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胆小孤僻心理咨询|开颅脑科戒毒:摧毁毒品记忆因子,能否成为戒毒新希望?时间:2024-09-12 12:08 毒品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因为它作用于人脑的奖赏系统,诱使大脑分泌大量“快乐因子”——多巴胺,让吸食者感到无比快乐。久而久之,大脑便形成独特的“病理性奖赏神经中枢”,从而导致成瘾。这是几乎所有物质成瘾的共同原理。 正常人(左)和吸毒者(右)大脑中的多巴胺 医学界早已将药物成瘾定义为一种复杂、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医生绞尽脑汁,甚至穷其一生也没能找到完全有效的药物成瘾治疗方案。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俄罗斯医学家冒险尝试了一种更为彻底的医疗手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脑部手术,破坏吸毒者脑内的“毒品记忆因子”,让他彻底忘记毒品带来的快感。这种手术被称为“开颅戒毒手术”。 “开颅戒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2000年,俄罗斯医学家宣称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海洛因成瘾的方法,即“开脑戒毒手术”或“边缘回路阻断手术”。当时俄罗斯杂志《论据与事实》评论说,这一手术是消除人类社会最可怕的祸害——毒瘾的最有效方法。 这项“开颅吸毒成瘾治疗”的研究始于1998年,两年后的2000年,俄罗斯在圣彼得堡脑研究所进行了首例临床手术。众所周知,一项新的医疗技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以检验其对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正式用于治疗。 这种针对人体最重要器官之一大脑的医疗技术手术,俄罗斯从研究到临床实施只用了两年时间,可见其仓促之意。我国首例“开颅戒毒治疗”是什么时候?与俄罗斯首例手术是同一年,也就是2000年。 不久之后,广东一家脑科医院也向当地政府申请了“开颅戒毒”作为科研项目,并于2001年获得批准。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把“开颅戒毒”捧上天,仿佛人类找到了终结毒瘾的办法。此后,开颅戒毒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广东、四川、陕西、湖南、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20多家医疗机构都开展了此项手术。 需要明确的是,人的大脑脑细胞一旦受损,基本不可能修复或再生,因此,即便“开颅戒毒”通过研究实验证明有效,也只能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的临床研究科学项目。 如果将这种手术直接应用于临床,就等于把吸毒者当成实验鼠,把他们的大脑当成试验品。但当时,国内大多数实施这种手术的医院,都是将“开颅脑排毒手术”直接应用于临床,收取3万至4万元不等的高额医疗费用。也就是说,吸毒者不仅要提供自己的大脑当实验鼠,还要独自支付高额费用、承担风险。 据后来统计,截至卫生部紧急叫停该手术时,全国共有500余名戒毒患者接受了此项“开颅脑部戒毒手术”。 “开颅解毒”原理 据公开的文献介绍,“开颅戒毒”的原理是,当吸毒者对毒品表现出强烈的欲望时,利用脑磁图、核磁共振、CT机等医学检测设备,从外部识别、标记吸毒者脑内引起吸毒成瘾的病理性奖赏神经中枢。 药物渴求区域 CT 扫描 找到敌人所在位置后,下一步就是消灭它。因此需要在吸毒者头部相应部位钻两个6mm的小孔,在每个小孔内插入一根直径2.5mm的能发射正负电流射频针的金属针,以摧毁引起毒瘾的“病理奖赏神经中枢”。 数周后,再将患者体内的其他神经细胞移植回缺失的部位,保留大脑整体细胞的完整性。手术相当于切除了吸毒者脑内的毒瘾细胞,清除了他吸毒的生理和心理记忆,使吸毒者彻底摆脱毒品的毒瘾。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治疗方案是完美的,难怪当时有医生称,这种手术和医学上的手术没什么区别,切除肿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不过,全球首家开展“开脑戒毒手术”的俄罗斯圣彼得堡人脑研究所所长指出:“该手术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只适合那些已经无望、感到绝望,并亲自要求做手术的人。” 简单来说,这种手术风险很大,只能用于已经没有戒毒希望的吸毒者,作为最后的手段。 但这并没有妨碍该手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据俄方统计,短时间内已实施多起开颅药物治疗手术,复发率仅为35%左右。这无疑激起了国内多家原本对药物治疗束手无策的医院的兴趣。 2000年,在国内尚无开颅手术戒毒研究的情况下,西安一家医院率先借鉴此法,正式用于临床治疗。据医院宣传,60余例手术复发率仅为15%。随后跟踪的其他国内医院也声称,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复发率低至10%,该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 “开颅戒毒”的副作用 “开颅脑排毒手术”推广后,国内能做此手术的医院不约而同地宣传,排毒效果立竿见影、显著。或许是提供的数据过于完善,适得其反,引发了业内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从医院提供的手术病例来看,最长的观察期也不足一年,根本不能体现排毒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随着被众多吸毒者和家属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戒毒手术案例增多,其副作用和不可逆伤害的数据逐渐凸显。尽管吸毒者和家属在手术前就被医院告知该手术尚未经过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估,可能会有复吸、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等风险(有些医院对此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接受。 吸毒人员和家属之所以愿意冒险,就如同一位被吸毒儿子折磨的母亲哭喊的那样,“宁可带回来一个白痴儿子,也不留下一个吸毒成瘾的儿子。”而正是因为吸毒人员和家属的强烈要求,医院才敢于开展这项风险极高的“开颅脑排毒手术”。 然而,一种没有经过长期观察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医疗新技术,如果贸然应用于临床治疗,必然会给接受治疗的患者带来副作用。 人类至今还未完全了解大脑中的边缘系统是如何控制人性和“食物、性等”欲望的,这种破坏人类大脑中一部分边缘系统的戒毒手术,不但能解除毒瘾,更有可能解除对其他事物的依赖,比如性、情绪等。 另外,吸毒者脑内的药物渴求区(即病理性奖赏神经中枢)真的是吸毒成瘾的根源吗?据说,接受过“开颅脑戒毒手术”的病人复吸率不高,但一旦复吸,毒瘾比戒毒前更强烈。那么,他们的毒瘾从何而来? 当时,四川本地媒体记者对当地接受手术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跟踪采访,部分戒毒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性格改变、情绪不稳定等精神疾病,不少家属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开颅戒毒手术后多次产生自杀念头,除一人成功之外,其他人都被家属及时阻止。 成功者是26岁的杨勋,有8年吸毒史。2004年10月开颅戒毒后,他变得暴躁、沉默寡言,味觉、嗅觉丧失,经常头痛。此后,性欲急剧下降,开始疯狂复吸毒品。他还把吸毒方式由吸食改为注射,剂量比以前大了好几倍。4个月后,杨勋不堪忍受肉体折磨,跳楼自杀。 手术后复发并非个例,以下是记者统计的其他接受手术的人员名单。 成都22岁的余克志2004年9月接受手术,出院后复吸,术前他每天注射毒品四五次,术后却要每天注射十几次才能满足毒瘾。 杨明,32岁,成都人,2004年9月接受手术,两个月后病情复发,记忆力急剧下降,变得沉默寡言,性格非常胆小,后到云南戒毒。 都江堰人周勇今年29岁,2004年9月接受手术,但第二天病情复发,不认亲人,持刀追赶父亲,险些勒死女友,一拳打掉母亲三颗门牙,多次自杀未遂,曾用刀捅伤腹部。后因吸毒成瘾,被抓到盗窃罪,于5月26日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绵阳市26岁的吴勇,2004年9月接受手术,十多天后病情复发,用药量加大,嗅觉丧失,脾气暴躁,术后被强制戒毒一次,自愿戒毒两次。 攀枝花市27岁的王伟于2004年9月接受了手术,但10天后病情再次复发,出现头痛、嗅觉丧失、性欲减退等症状。 与此同时,央视记者还对全国50名接受“开颅脑排毒手术”的患者进行了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其中6人复发,其余44人虽然没有复发迹象,但其中26人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如脾气暴躁或冷漠、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 记者还对44名未复发患者的副作用做了统计分析,最早手术时间为3月,最晚手术时间为9月。18人表示没有变化,其余26人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0人出现性格异常,这10人中,4人变得暴躁,6人变得冷漠,4人出现记忆力下降,5人性格异常和记忆力下降同时存在。其余7人情况复杂,其中,湖南2人出现智力退化,陕西1人出现记忆力问题,时好时坏,反应迟钝,变得懒惰、不爱说话,广东1人动作变慢,安徽1人脑子反应迟钝,许多欲望消失,天津1人术后两个月开始想喝酒,贵州1人仍想吸毒,但能控制。 “开颅戒毒”争议 “开颅脑戒毒手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曾引发争议。央视记者跟踪调查中发现,在接受手术的戒毒患者家中医生开的药品中,就有专门针对阿片类药物(即海洛因)的复吸预防药——“盐酸纳曲酮”。随后,央视记者咨询了44名未复吸患者,除2人未服用“盐酸纳曲酮”外,其余患者均在服药,服药时间从半年到一个月不等。 “盐酸纳曲酮”于1995年正式获国家批准上市,是当时唯一有效的防止海洛因成瘾者复吸的药物,其原理是防止吸毒者在没有任何快感的情况下再次吸食海洛因,淡化海洛因在脑中残留的快感记忆,达到解除毒瘾的目的。 盐酸纳曲酮 那么问题来了,吸毒者复吸率低,是“开颅脑解毒手术”的功劳,还是“盐酸纳曲酮”的功劳?如果“开颅脑解毒手术”的效果真如医院宣传的那样神奇,那为什么吸毒者还要继续服用抗复吸药物“盐酸纳曲酮”呢? 新闻播出后,有业内专家对未经长期观察就草率上马“开颅脑排毒手术”提出质疑,认为此举缺乏对患者健康权的尊重,实际疗效并不像医院宣传的那么显著,副作用也很明显。他们认为,将这类手术从“医学研究”转化为“临床服务”的过程应谨慎,不应操之过急。 2004年,卫生部就“开颅吸毒治疗”召开了行业专家听证会。11月,卫生部连续两次发出通知,紧急要求停止“开颅吸毒治疗”,理由是:“该手术已进行了充分研究,不需要扩大手术数量。” 对“开颅解毒”的看法 孟子的弟子告子曾言:“食色,性也。”就是主张食色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业内专家之所以对此提出质疑和反对,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医院把尚未完成医学研究的“开颅开脑排毒手术”直接转用于临床服务,相当于无视吸毒者的健康权益,导致这些吸毒者面临失去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色性、性情,生不如死的境地。这种排毒方式还有意义吗? 当然,站在家属的角度,他们对手术的期待是可以理解的。这种风险很大的戒毒手术至少还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幸运的话,成功了,皆大欢喜;如果运气不好,就成了傻子,总比继续吸毒等死要好。 但作为救死扶伤的医院,更应该强调和体现医学人文理念,重视人文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无视患者的健康权益,直接把戒毒患者当做实验小白鼠,更不能效仿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脑白质切断术”。 什么是脑叶切除术?就是切除精神病患者额叶结缔组织的手术。额叶占大脑的1/3,控制着人的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性格。接受过这种手术的精神病患者看上去很温顺,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行尸走肉。唯一和正常人一样的是,还能呼吸。 脑白质切断术示意图 由于最初20例脑白质切断术均未发生意外或留下严重后遗症,因此很快受到医院医院配备专业的手术室,手术需要颅骨定位和钻孔,对手术医生的要求较高,并未形成广泛的临床服务。直到1945年,一位美国医生才对脑白质切断术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所谓的“冰锥疗法”。 冰锥治疗手术照片 “冰锥疗法”比原始的脑白质切断术更“惊世骇俗”。医生用锤子将一根约有筷子粗细的钢针从眼球上方打入患者脑部,再徒手搅动钢针,将患者的脑白质破坏。这种手术不需要施术者有高超的医术,甚至不需要非常严格的消毒措施,只要将精神病患者绑起来就可以进行手术。很快,“冰锥疗法”的普及程度就超过了原始的脑白质切断术。似乎人类找到了终结精神病患者狂暴的法宝。“冰锥疗法”的简便性,加上其发明者宣传得当,经常要求媒体报道这种疗法的“成功率”,导致脑白质切断术泛滥。为了省事,一些精神病院的医生开始毫无节制地对患者进行脑白质切断术。手术的对象也从重症精神病人扩大到所有精神或行为异常的人,最后甚至接纳了所有前来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患病,只要给他们报酬就行。与此同时,脑白质切断术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少数接受手术的精神病人变成残疾,极度狂躁或抑郁,严重者直接死于手术或因后遗症自杀。更多的人则变得像僵尸一样,性格孤僻,呆滞,麻木,无趣,任人摆布,余生生活在无尽的虚无之中。长期观察的数据显示,只有40%的精神病人病情有所好转,其余要么毫无效果,要么病情加重。令人遗憾的是,从1939年到1951年,美国有1.8万多人接受了这样的“手术”,全球有数以万计的人经历过这种“手术”。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额叶皮层与丘脑、边缘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逐渐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单纯破坏额叶与大脑其他部位之间的联系,将对人格造成不可逆的、未知的损害。1950年,苏联政府在苏联精神病理学家瓦西里·加亚诺夫斯基的强烈建议下,率先宣布全面禁止脑白质切除术。到1970年,大多数国家,以及美国的许多州,都颁布了禁止脑白质切除术的法律。 卫生部之所以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紧急叫停“开颅戒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一些医院不顾该手术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副作用,大刀阔斧地将“医学研究”直接转变为可以盈利的“临床服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现代医学进步神速,但我们对人脑的认识还未达到完善的程度,任何对脑部的外科手术治疗都应极其谨慎。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