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抑郁心理咨询|成都市锦江区如何培养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接地气方法值得借鉴时间:2024-06-03 12:04 记者:王婷婷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你多说几句话就不耐烦了,家长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做事比较慢,我总忍不住要吼他,该如何和他进行有效沟通呢? 我家孩子一上学就说身体不舒服,我们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没生病,这是怎么回事? 当家长与孩子无法良好沟通,普通的辅导方法又不起作用时,是应该去学校问问老师,还是问题严重了就去医院治疗?似乎大多数家长都想“隐晦地”解决问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双新”教育改革的实施,学生学业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但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少年?成都市锦江区给出了一套“落地”的方法。 这是2023年在锦江区多个社区“准时出现”的场景。 8月25日下午,锦江区红沙社区联办二组377号,陈曦刚刚结束了两个小时的例行讲座,还没来得及喝一口水,许多家长就围了上来,满怀期待地上前询问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相关问题。面对家长们的诸多疑惑,“别着急,别着急,现在不是流行‘围着炉子煮茶’吗?”陈曦让他们坐成一圈,开始“聊天”。 陈曦是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员,也是锦江区“邻里友好教师”。陈曦坦言,在他接待的不少家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一坐下,就开始焦急地将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归咎于自己,而孩子要么默默坐在一旁低着头不吭声,要么就和父母对峙。 “通过指责,我们看到焦虑父母和沮丧的孩子,看到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其实,理想的家庭不是没有问题的家庭,而是出现问题时能主动解决的家庭。”陈曦说,地区专门设立的“邻里教师”就是用这种接地气、聊聊天的方式,鼓励家庭成员在自然的对话中看到问题背后的需求,澄清分歧,拓展视角,努力打破固有的恶性循环。 像陈曦这样的“邻里教师”,锦江区还有1000多名,成立这支邻里教师队伍,就是希望架起“心理咨询室”与“家庭”之间最后一公里。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项目启动之初,锦江教育就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确保志愿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秉承自愿的原则,在志愿者招募初期,我们就吸引了众多本地学校教师、社区专家学者、技术工匠等多元人才的积极参与。” 在志愿者的选拔过程中,友邻老师团队设定了严格的专业标准。申请者需具备国家心理咨询(二级/三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或成都市心理咨询师(A/B级证书)等专业资格,并有相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验。陈曦强调,这样的筛选标准是为了确保志愿者的专业性和经验。 出乎意料的是,志愿服务者众多,地区支持力度大,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一千余名友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社区专注提供专业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服务”的核心力量。 从今年4月份开始,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每月轮流进社区,以街头为依托,以“聊聊天”的形式,为有需要的家庭免费提供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服务和支持。 截至目前,友林老师团队开展讲座、沙龙、团体辅导、一对一问诊等活动50余场,覆盖全区100%街道;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录制讲座、云课堂10余场,服务家长和孩子15万余人次。 “友善教师”是锦江区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旨在更加关注和帮助青春期儿童健康成长。为什么要在区域层面开展这个项目? 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滕莉表示:“过去,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从本质上讲,相当一部分与家庭教育有关。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协同联动机制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科学院2023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年)》,参与调查的青少年,14.8%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存在重度抑郁风险,10.8%的人存在轻度抑郁风险。以上数据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结合实际情况,锦江区还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对全区165所学校(含教学点)、12.5万余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孩子和家长普遍存在“病耻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局限于内部,停留在单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没有协同,医疗和教育之间的壁垒没有打破等。 以“污名化”为例,很多孩子和家长对心理问题感到羞耻,导致就医率较低;很多家长经常误以为向心理医生或老师咨询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病;一些家长担心学校、老师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导致对孩子产生负面看法,因此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往往刻意隐瞒情况,不愿意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错失早期干预的机会。 基于此,锦江区积极探索在区域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邻里教师”项目,通过早期预防、“社区谈天说地”等方式,把“大家庭”和“小家庭”联系起来,打通服务青少年和家长心理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让社区成为家长和孩子“有事可走、有诉说、有问询”的“温暖港湾”。 “社区教师只是锦江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小小缩影。”锦江区德体艺劳科科长张金波介绍,2023年,成都市锦江区将在全区率先、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出台《青少年社区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份计划中,学校、家庭、社区、医院形成紧密联动,并通过打造“幸福加油站”、成立“心教联盟”、推进“社区龙门阵”等举措,实现锦江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全面升级。 学校方面,锦江区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升级改造,并正式命名为“快乐加油站”。 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雪说:“以前很多孩子只有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了才会去心理咨询室。‘快乐加油站’的建立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让学生把它当成一个放松、愉悦的场所,能成为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培养心理素质的重点阵地。” 与传统心理咨询室相比,“快乐加油站”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它的名字更具动感和亲切感,旨在打破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恐惧,让他们更愿意去那里寻求帮助。其次,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场所,更是一个集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全新空间。除了传统的心理咨询服务,“快乐加油站”还提供更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化活动和工作坊,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同时,锦江区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区级心理健康自主监测,指标涵盖学生情绪、问题行为等多项内容,每年形成区域、学校、学生三类报告,及时预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监测体系不仅能让学校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还能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的发生。 医疗卫生机构方面,今年2月,锦江区教育局还联合区卫生计生局、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等6家单位共同成立了“锦江区心理教育联盟”,在心理评估与心理危机案例转诊、心理研究、师资素质提升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心理健康联盟不仅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开辟了绿色通道,也为医疗卫生机构与学校之间搭建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桥梁。”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一联盟,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畅通的“一阶转诊”机制??,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目前,这一机制已成功为400余名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大大缓解了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带来的困扰。 到目前为止,锦江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绩斐然。据统计,锦江区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心理健康专业学校1所、市级心理健康实验学校6所,市级心理健康实验学校17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1/3。近三年来,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科研项目40余项,多次获得市级奖励。2022年以来,锦江区设立心理健康专项,近50%的学校积极参与科研。自2021年成都市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筛查以来,锦江区各项指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学生问题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