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双向情感障碍心理咨询|听力残疾者的心理发展挑战及应对策略时间:2024-05-28 12:08 焦虑、抑郁、自卑、孤独、职业倦怠……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听障人士也不例外。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心理支持和心理援助平台,听力正常的人可以更便捷地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然而,当听障人士遭遇心理危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因为沟通障碍而陷入无助和痛苦的境地。 心理咨询是语言抚慰的重要方式,心理危机干预是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听障人士的需求,促进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听障来访者之间的顺畅沟通,本期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宣、格致琴思医疗集团两位青年心理咨询高玉叶(聋人)、陈洁君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文丨高昱晔、陈洁君、郑宣 听力障碍会带来哪些心理发展挑战? 答:美国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听力障碍者罹患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约为听力正常的人的两倍。听力障碍造成的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学习,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带来挑战。例如,很多听力障碍儿童或婴儿出生在听力健康的家庭,他们的照顾者并没有做好抚养他们的心理准备和准备,难以在婴幼儿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困难埋下伏笔。听力正常的婴儿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渠道观察照顾者的言语和行为,从而建立依恋关系,学会处理问题,发展社交能力。但听力障碍婴儿只能通过视觉观察照顾者的行为,远远落后于听力正常的婴儿的学习速度,思维发展相对滞后。 听力障碍的婴幼儿若难以被照顾者理解,表达、反馈的渠道不畅,就容易带来一系列的发育创伤或智力障碍。 相比于听力正常的同龄人,部分听障人士的童年要艰难得多。他们从小就处于交流受限的环境中,一直在努力适应依赖听力和语言的社会所带来的额外心理消耗,但往往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社会的包容,诉求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表达。在被孤立、欺凌、虐待后,听障儿童往往比听力正常的儿童更难表达自己的社交和情感需求,更难得到关注和帮助。如果引导和干预不及时,负面情绪积累得越来越多,他们可能会选择沉默、容忍、妥协、暴力等消极的方式来应对或回避问题。长此以往,他们容易出现适应障碍、焦虑、抑郁等,影响成年后的社交方式和生活心态。因此,听障群体非常需要心理干预和援助。 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听力障碍人士 我们将会遇到什么困难? 答:我国有听力障碍者约2700万人,听力损失程度不一,沟通方式极其多样。部分听力障碍者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力辅助设备获取听觉信息,但这些辅助设备存在局限性,存在能听但听不清楚、听不懂的现象,影响完整信息的获取。部分听力障碍者通过唇读、手语、文字、图片等视觉方式获取信息,其心理健康也亟待关注。但目前全国各地的心理支持、心理援助平台基本以常规的口头交流为主,对听力障碍群体独特的沟通需求关注较少。与听力正常人群相比,大部分听力障碍者在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和方式上存在困难,听力障碍相关心理支持资源极其匮乏。这也导致听力障碍者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时面临诸多困难。 沟通障碍。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听障人士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口语、手语、唇读、助听器、人工耳蜗、文字、手势、表情、图像等。但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主要以口语为主,部分听障人士借助助听器、人工耳蜗聆听外界声音,但仍不能保证获得完整的信息;另一些听障人士通过唇读获取信息,准确率仅为40%~5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普遍佩戴口罩,以沟通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咨询与诊断中的沟通困难更加凸显,心理咨询难以对听障来访者进行精准问诊、诊断和干预。此外,相当一部分听障人士通过手语获取信息,但我国熟悉手语的心理咨询却寥寥无几。 评估工具不合理。部分问卷可能涉及听力相关问题,如幻听、耳鸣等,部分听障人士无法回答此类问题,影响问卷结果的信度和准确性。心理咨询日常问询环节,时间细节非常重要,例如“过去一年,您是否出现睡眠困难一个月以上”、“半年以上”等问题?这类概念很难用手语准确描述,类似“感觉紧张”等短语也难以准确表达。如果心理咨询不熟悉手语、聋人文化、不了解听障人士的生活习惯,就无法与听障来访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还有很多听障人士对书面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不知如何作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手语讲解,确保问卷结果的准确性和信度。 无障碍支持缺失。目前,我国对肢体残疾人士和老年人的无障碍支持工作不断完善,但对听障群体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准普遍缺失。心理咨询绝大多数为听力正常者,对手语、聋人文化、听力障碍知识等并不熟悉。比如,部分听障人士会通过敲地板、肢体接触等方式引起注意。虽然这些行为在听力正常者看来粗鲁无礼,但在聋人群体中其实非常常见。比如,在交流过程中,很多听障来访者习惯保持目光接触,如果心理咨询在交流过程中不看他们,来访者可能会误以为咨询师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表情。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精神科临床医生经常将手语表达速度或夸张的表情认定为聋人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没有意识到手语表达速度其实是在表达情绪变化,这常常导致听障人士的误诊。此外,不恰当的用词和行为也会让听障来访者感到被冒犯或被忽视。例如,未经询问就称呼听障来访者为“聋哑人”,或使用其他不恰当的身份术语,故意夸张唇部动作,或在听障来访者耳边大声叫喊等。了解和学习无障碍、聋人文化和听力障碍等知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 当心理咨询为听力障碍人士提供专业服务时 我们将会遇到什么挑战? 答:听力障碍者低人一等、软弱无能、行动迟缓的观念早已占据了我们的社会意识。这些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并在社会许多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很多听障人士因为无法与咨询师有效沟通,担心被误诊。一位聋哑人士说:“哪怕我只是在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台问路,他们也可能因为与我沟通不畅而误判我的行为可疑……我不想去那种地方,哪怕只是拜访!”该研究还指出,很多咨询师误以为自己沟通水平足以与聋哑人士实现无障碍沟通,但实际上,他们通常以外表的观察结论作为诊断依据,并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症状,结合其他信息进行判断。因此,听障群体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误解。例如,聋哑人士在需要关注时,习惯于捶地、拍拍别人的肩膀或手臂。 这些肢体接触或肢体表达很容易被误解为攻击性行为或冲动控制困难、情绪调节困难等。此外,聋人使用手语时通常会有夸张生动的表情,而辅导员对这样的表情并不习惯。例如在情感的诊断中,聋人使用手语时的常规表现在辅导员眼中可能过于兴奋和不羁。 此外,传统诊断标准中很多条款都依赖语言行为,容易造成误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中,有很多涉及语言表达的描述,例如“比平时更爱说话或感到有压力要继续说话”、“行动迟缓、话少”,这些都必须由有听障社区工作经验的咨询师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和诊断。 在心理咨询接待听力障碍患者之前 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在会见听力受损的客户之前,心理咨询需要了解一些事实。 每一个听障人士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历也不尽相同。例如,失聪年龄、教育经历、沟通方式、家庭关系、经济基础等都极具个性化。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听障人士更依赖视觉支持,如唇读、面部表情、手语、图像等。如果在口头交流时能使用视觉支持,交流效果会更好。每一个听障人士对交流方式的偏好都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听障人士都会读唇语,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也不是万能的,能听到不代表能听懂。手语翻译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只有熟悉聋人文化、遵守翻译伦理的优质手语翻译才会受到欢迎,如果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就更好了。听障人士的圈子很小,需要注意保密和隐私保护,这是建立和谐信任关系的关键一步。 听障群体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有的人收入较低,提供服务支持时要注意是否可持续。有的听障人士可能身兼多重残疾,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无障碍支持。 此外,在等候听障访客之前还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1、分析反思自己对听障人士是否有刻板印象和偏见。比如,是否对他们的沟通方式有先入为主的判断,是否对听障人士心存恐惧等。你需要抛开这些,用一种新的开放心态和思维去接待听障人士。 2、注意不要无形中给听障来访者传递一种优越感,让其觉得咨询师作为听力正常的人,在信息获取、社会地位、口语发音等方面具有优势和“特权”。 3.做好可能出现的沟通障碍的心理准备。 4. 做好沟通准备。例如,确保沟通环境足够安静、准备纸笔等沟通辅助工具、视觉支持图片或视频、聘请手语翻译、准备备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电池等。 5. 提前咨询熟悉听力障碍和聋人文化的专业人士。 针对我国听障人士现状 心理咨询很难,我们能做什么? 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针对听障人士的心理咨询与支持的资源相对匮乏,但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来推动和弥补这些空白。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可以鼓励听障人士从事心理健康领域的职业,呼吁专业协会关注为听障人士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具有多元文化视角和听障人士社区服务背景的专业人员可以在手语翻译人员的协助下制作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视频。专业机构可以对心理咨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手语培训,提供更完善的手语翻译支持。建立听障社区与专业机构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为社区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和支持。为听障儿童家长提供更多的育儿支持和心理支持。推动建立无障碍诊疗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标准,制定技术支持手册。 成都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