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脾气暴躁心理咨询|孩子学习困难成病,多地医院设专科门诊,家长该如何应对?时间:2024-08-02 12:08 第 1662 期 〡2022/11/4 你的孩子无法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很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一种“疾病”,需要治疗,你会感到惊讶吗? 但今天,不少家长重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一个证明是,今年暑假,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因一问三难而成为热点。不仅在上海,北京、成都、长沙、南京等地的多家医院也开设了学习困难专科门诊。 是的,“学习困难”。 成年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学习困难实际上是一种疾病,需要寻求医疗帮助、服用药物和接受治疗。 面对医生,这些家长们或沮丧、或不甘,或激动、或忐忑,他们不知道孩子出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还要持续多久…… 为理清“学习困难”及其背后的复杂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北京、成都、长沙等地走访医生、进行现场问诊,试图为大家揭开“学习困难”的面纱。 01? 什么是学习困难? “我家孩子写作业很慢,昨天晚上半个小时才写了一个字,我都惊呆了。” “我女儿现在住在学校宿舍,作业全靠抄,脾气不好,不会交流,对电子产品依赖性很强,每天盯着平板电脑看到凌晨三四点。” … 每个就诊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治医师张丽丽都要接触大量类似的病例。 9月13日下午,美客头条记者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童医院”),跟随张丽丽听家长讲述孩子的故事。 有很多家长和患者来到学习困难诊所进行咨询和治疗。 小睿上三年级,但成绩已经在班里垫底了。据妈妈介绍,她和丈夫下班晚,孩子就送到课后托管中心。“两个小时的课后托管,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天的作业。”但妈妈发现,孩子几乎每写一个字都要分散注意力,漏写一个字、写错一个字也是常有的事,甚至拼音和英文都分不清,有时还会把发音搞混。说起这事,妈妈心里就久久不能平静。 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儿童健康研究所今年5月初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隶属于保健科,由于该科室每周只开放半天,家长们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就诊当天下午3点,诊室外就聚集了一群面色严肃的孩子和家长。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家长甚至告诉记者,自己为了报名已经等了一个多月,“拿到号之后,我立刻给孩子请假,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北京。” 这半天,张丽丽并不轻松,平均每个病人的问诊时间为半个小时,9月13日下午,张丽丽4个小时看了9个病人,全程马不停蹄,几乎找不到一分钟休息时间。 医生每天都很忙。 晚上7点左右,最后一位咨询的家长带着孩子离开,张丽丽赶紧去了卫生间,回来后,她摘下眼镜,调整了一下口罩,露出了鼻子上明显的痕迹。 张丽丽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学习困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可分为狭义的学习困难和广义的学习困难。狭义上指具体的学习技能障碍,包括写作困难、阅读困难、数学困难等;广义上,引起学习问题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归为学习困难,这需要科学的方法帮助家长辨别原因。 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周文芝向美景头条记者做了更形象的介绍,她认为,学习困难其实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多动症,智力问题,或者是其他问题。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赵莎也持同样观点,她在接受美客头条记者采访时表示,学习困难是一种综合症,智力、听觉、感知觉、情绪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学习困难,也可能出现阅读、写作或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障碍。 赵莎认为,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多动症、自闭症、特定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问题等都可能导致学习困难,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学习效果差、成绩低、行为偏差、社交障碍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克认为,学习困难是指语言、讲话、阅读、社交能力等方面的障碍,并不包括视觉、听觉或智力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学习困难是由于儿童从发育早期开始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途径受到干扰而造成的,并非单纯由于缺乏学习机会,也不是由于智力低下,也不是由于后天脑部创伤或疾病所致。 02? “宝宝”成为门诊常客 在学习障碍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似乎是人们最熟悉的疾病。 复诊当天,记者在门诊见到了明明,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被父母拉到了儿童研究所。在父母和张丽丽说话的时候,等在门外的明明明显不耐烦了,他频频推拉门,还探头偷听诊所里的动静。 翻看了一沓测试材料后,张丽丽告诉明明爸爸,孩子智力正常,没有认知方面的问题,但注意力不集中,集中力差,基本符合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特征。 明明的父母听到诊断结果后,明显有些疑惑,孩子学习成绩这么差,怎么会跟多动症扯上关系呢?明明的妈妈低着头,小声问医生:“她家孩子也是这样吗?以后还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去上课吗?” 公开资料显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一组综合征,其特征是与同龄儿童相比,注意力明显难以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过度活跃或冲动。ADHD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患病率为3%至5%,男女性发病率为4:1。 张丽丽告诉美景头条记者,从她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动症患者占比较高,大概有30%左右,“有的还伴有感觉统合失调、认知问题。” 在当天的跟踪问诊中,记者发现,超过半数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动症问题。 医生向父母详细解释了病情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阿娃儿”,家长们会建群交流孩子的就医、用药等情况。 据统计,我国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患病率为6.26%,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患有该病。多动症在学龄儿童中较为常见,但70%的儿童的症状会持续到青少年期,30%至50%的儿童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 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宋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多动症的发病率比较高,小学一个班里可能有两三个这样的学生。“可惜的是,社会对多动症的关注度不够,家长和老师常常把它和调皮捣蛋混为一谈,延误了孩子的治疗。” 对于上述小睿,张丽丽认为,他的很多指标都没有问题,但注意力存在问题,并且缺乏自信心,也就是说他患有轻度多动症。 03? 三分之二的多动症儿童患有合并症 儿童 A 只是众多存在学习障碍的儿童中的一个,有些儿童还存在其他问题。 “女儿脾气不好,我基本跟她没法再交流,只希望通过治疗,她能变成一个正常人。”电子求助电话拨通后,两鬓白发的罗先生急匆匆地走进了张丽丽的诊所。 罗先生的女儿小艺读初三,明年将面临中考。在罗先生眼里,小艺几乎是个问题学生,她所面临的困惑已经超出了“学习困难”的范畴。 对于罗先生来说,“无法沟通”并不是主观感受,而是客观描述。小毅从初二开始就基本不再和他说话,也不愿意住在家里。记者观察到,即便在诊所,小毅依然不愿意和父亲交流,一直低头看手机。 罗先生透露,小怡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足1公斤,小时候用过五六年的生长激素,被诊断为疑似多动症,但一直没接受治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觉得女儿心理上有些问题,比如睡觉要锁窗户,总觉得有人想害她。” 因为和女儿沟通不畅,经常发??生矛盾,罗先生决定让女儿住校,希望见面少一些,缓解一下关系。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女儿成绩一落千丈,按照现在的情况,考上普通高中基本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月前,小毅甚至出现了拿刀割手的极端行为。 张丽丽温柔地抚摸着小仪的头发,说上了初三以后要多休息,多吃健康食品,“你看她的头发已经没了光泽。” 这个细节动作竟然让晓毅张嘴就诊,晓毅告诉张丽丽,她爸爸总感觉自己生病了,但其实他没病,不愿意吃药。 对于小毅的情况,张丽丽的诊断建议是,不仅要进行常规的多动症检测,还应到心理专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定发病原因。 张丽丽告诉美客头条记者,多动症儿童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单纯性多动症,三分之二有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抽动症、对立违抗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学习技能障碍等。 “不管是哪种病,病因都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丽丽进一步表示,即便需要药物治疗,也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协助,治疗需要全面,这样对孩子的帮助才会最大。 “很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往往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其他情绪、心理等问题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张丽丽说,我国多动症儿童的就医率较低,仅为10%左右。 根据《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发表的论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的诊断与治疗》,ADHD的共病率为48%。根据抽样调查的结论,ADHD共病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比例约为40.34%;共病品行障碍(CD)的比例约为29.17%。ODD患者比单纯ADHD患者更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脾气暴躁,两种共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此外,父母教育心理控制源与两种共病的不良行为相关。 医生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 除了以上问题,“有些患者在智力结构上存在偏差,比如有的孩子其他科目很好,但有一科很差。”张丽丽告诉记者,家长很矛盾,会拖着孩子去看医生,但这是一种学习技能障碍,除了多加训练,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04? 改变养育方式是综合治疗的“良方” 既然是病,就得治疗。怎么治疗呢? 周文芝说,在她的诊治经历中,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记者注意到,多动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和非中枢神经兴奋剂。多动症患儿大脑某些区域发育较正常儿童延迟或推迟,发育过程中存在神经回路激活不足或过度激活的问题,而药物治疗就是为了有效调节这种回路的功能。 非药物治疗是针对加重ADHD核心症状、损害儿童社会功能的其他问题,如家庭问题、ADHD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共存疾病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教育、心理行为治疗、特殊教育和功能训练,并积极开展家长培训和学校干预。 “我们提倡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因为病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赖药物,还是要靠自己,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宋伟说。 张丽丽告诉记者,对于轻度多动症患者,建议采取行为干预结合中医治疗,而中度以上多动症患者则需要采用西医干预治疗。 “学习困难”门诊试图解决一系列症状,但教育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没有哪个家庭愿意接受一个“偏离常态”的孩子。 “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复杂,有的和遗传、疾病有关,有的和养育方式不当有关。家庭教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张丽丽说。 出于同样的原因,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还专门开设了家长课堂。 周文智认为,多动症的治疗不只是给孩子进行治疗,更需要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遇到“调皮”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爱”孩子而对孩子发脾气。“我们会通过家长班对家长进行疾病知识培训,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积极、有效、合适的沟通方式;协助家长帮助孩子进行执行功能训练。参加家长班后,很多家长改变了平时的作风,与孩子的关系变得融洽,家庭氛围变好,孩子的学习、伙伴关系也变好。” 05? “科学用药、定期复查”是关键 有了专业的机构和方法治疗学习障碍,家长们是不是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呢?似乎不能。一些家长在治疗疾病时,也存在着对药物的信任问题。 一个月前,还在上小学的然然因为学习成绩下滑、脾气不好,被妈妈带到了儿童保健所,医生确诊为多动症后,采取了药物干预治疗方法。 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母亲多次向张丽丽询问药物对孩子身体的影响,在确认科学用药、定期检查能保证孩子安全后,她才放心。 在中国,6岁以上的儿童被确诊患有多动症后,可以选择药物治疗,目前可选择的药物有准智达和泽视达。 对于副作用,张丽丽表示,虽然准珠达有成瘾性,但口服治疗剂量的准珠达是安全的,临床上还没有发现过成瘾现象。“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定期检查孩子的情况,确保用药安全。” 除了担心副作用,用药费用也是家长关心的话题。美景头条记者在跟踪中了解到,中度多动症患者每天服用1至2片准准达,若按每天服用2片计算,每月费用约1400元,一年约1.7万元。按照现行政策,这笔钱还不能完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记者整理资料发现,哌甲酯类药品在医保中属于乙类药品,乙类药品的支付比例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即患者需要自行承担一定比例的药品费用,剩余部分由医保报销,有的地方还设有报销“免赔额”。 “药物治疗的周期比较长,通常以年为单位,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吃药1到2年就能治愈,而有的患者则要吃药到高中毕业。”张丽丽说。 除了药物费用外,医院通常建议患者每三至六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脑电图、神经系统检查等。 此外,外地患者较多,交通、食宿都要算。一方面,家长有“看名看病”的心理,大地方的大医院很抢手。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管控严格,很多基层医院、县城都没有药。甚至在互联网医院已经兴起的今天,精神科药物也必须当面开具。这些都是患者和家长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不吃药能自愈吗?张丽丽说,临床数据显示,三分之一的多动症患者到了青少年期后可以自愈,三分之一的患者进入成年期仍有症状。“西医治疗不能保证100%治愈率,治愈率大概在70%左右。” 06? “聪明药”不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美客头条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准准达为哌甲酯类药物,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在我国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俗称“红处方药”,需凭合格医生的红处方才能在医院药房领取。 在国外,哌甲酯类药物的典型代表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利他林,俗称“聪明药”。据《药物政策国际期刊》发表的一项对美国、英国、法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人的调查显示,依赖“聪明药”增强认知能力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调查显示,至少服用过一次“聪明药”的受访者比例从2015年的5%飙升至2017年的14%。其中,美国人的使用率最高,2017年达到近30%。增幅最大的是欧洲,法国从2015年的3%增长到2017年的16%;英国则从5%增长到23%。 早在200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发布通知,要求利他林应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因为此类药物可能增加使用者的死亡风险和身心伤害。FDA表示,利他林可升高血压或心率加快,因此高血压、心力衰竭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应慎用利他林,所有使用利他林的患者都应定期监测血压。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规定》,明确了从事药品网络销售的药品经营主体的资质和要求,并从法律上明确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其他药品不得网络销售。 尽管精神类药物在国内有着极为严格的渠道管控,但美客头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或工作效率,滥用“聪明药”的情况依然存在。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发现,几乎所有买药者都为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服用了“聪明药”,由于该药能提高注意力,使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表示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也能达到理想水平。 但“聪明药”真能让孩子更聪明吗?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徐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药物,市场上流通的“聪明药”其实是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综合症又称多动症的“红处方药”,与“聪明”毫无关系。 徐杰进一步表示,正常人服用利他林等“聪明药”会导致多巴胺分泌过多,注意力提高。正常人长期服用利他林,往往会人为地透支多巴胺分泌浓度,以及血清素等能产生快感神经递质的元素,容易引发精神或情绪问题,比如抑郁、幻觉等。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