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双向情感障碍心理咨询|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警惕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年轻化时间:2024-09-04 12:05 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精神健康、幸福生活——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早在今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就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儿童心理障碍人数将增加50%,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青少年容易患哪些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家庭、学校、社会又该如何引导呢? 现状 抑郁和情感正变得越来越年轻 10月10日,宁夏宁安医院在宁夏睡眠医学中心举办“健康心灵、快乐生活——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咨询活动。该中心主任医师李耿介绍,去年该中心接诊门诊6300余人次,其中10%为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主要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问题,部分孩子还存在焦虑、抑郁、易激惹、易冲动、攻击性行为等。 “门诊量逐年增加,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儿童青少年重症患者偶尔会患上精神分裂症,但现在网瘾、情绪问题等也比过去多得多。”李耕坦言。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自闭症多发于3至7岁之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主要集中在小学生身上;沉迷网络的初中生更多;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则多见于12至18岁的人群。李耕告诉记者,有些孩子会出现抽搐,也就是俗称的肌肉抽搐,比如鼻子不由自主地抽搐,或者胳膊抖动等。有些小学生容易出现恐惧症。“有些孩子不敢上学,不敢与人接触,有的出现分离焦虑,见不到父母就会产生各种疯狂的想法。”“一般来说,情绪问题女孩比较多,男孩子沉迷网络的比较多,讨厌上学的男生和女生都比较多。”李耕说。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多发于成年人的抑郁、情感,现在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是情感,多发于15、16岁,甚至12、13岁的人群。“具体表现是,有时候自尊心很强、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有时候则情绪低落,觉得自己生活很痛苦,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分析 疾病的数量增多,发病率也相应升高。 15岁的小彤(化名)是银川市某中学的学生。半年前,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小彤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变化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她开始时不时和同学打架,后来还开始拿刀伤人。父母、老师、同学都无法理解,原本乖巧的小姑娘怎么会变成这样?直到走进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咨询的引导下,小彤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来,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多见见父母,因为做了“坏事”之后,老师会给她父母打电话。 然而,当老师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告知小彤妈妈时,妈妈却无法理解,甚至惊讶地说:“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 其实,类似情况并不少见。记者从银川一中光华校区专职心理健康老师杨巧莲处了解到,近年来,学校有六七十名学生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其中大部分是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矛盾等,也有少部分是学业困惑。 杨巧莲认为,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疾病谱不断变化,儿童青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社会各方面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青少年确诊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多,发病率和治疗率也随之上升。当然,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还是要在发病原因上寻找解释。 “不同的问题,其成因也不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等,都和个人性格有关,大孩子的情绪问题,则和家庭环境、教养方式有关,还涉及童年时期的创伤事件、现实压力过大等综合因素。一般来说,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因导致一个问题,而是各种问题反应的累积,才构成一个疾病。”李耕说。 由外界机制引发的成瘾症,如网络成瘾等,多是由于成长过程中某些情感需求被忽视所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有的是由于生物性病理改变所致,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爱缺失所致;抑郁心境障碍,多是由于童年创伤、童年时期受虐待所致;而自闭症等疾病,没有明显的外界诱因,多是由潜在的遗传因素所致。 预防 青少年精神障碍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青少年确诊率的提高,使得大多数问题在成长期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也有大量成年患者,是因为青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出现的精神障碍症状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延续到成年,这一类患者甚至占到了50%以上。”李耕说。 李耿说,他治疗的病例中,有这样一位患者,17岁时就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多动易怒的症状,但家人以为是青春期叛逆。当患者22岁就诊时,已经出现乐趣丧失、不能正常工作学习、自我伤害、生活态度消极等症状。五年来,他的痛苦得不到他人理解,在艰难的自我调节中成长,最终被确诊为严重的躁郁症。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心境障碍(躁狂、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和物质(酒精)依赖是我国成年人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精神障碍类型。李耕认为,精神障碍的普及与防治刻不容缓:“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成年期的人格障碍,甚至塑造边缘性人格、偏执性人格。所以,以家长、学校为代表的社会环境,必须重视精神障碍的普及与防治,早发现、早治疗,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也是为了社会的健康。” 回复 陪伴、理解、包容、接受、支持 面对孩子成长的困扰,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也不能无动于衷。那么,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呢?杨巧莲总结了五个字——陪伴、理解、包容、接受、支持。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沟通,防患于未然。 “作为家长,一定不能一发现问题就‘爆发’,否则会适得其反。”杨巧莲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孩因为早恋被父母发现,父母问她该如何处理。杨巧莲的建议是放低姿态,和孩子好好谈谈,尽量理解他。但男孩的母亲一言不合就回家和孩子爆发了。她不仅逼迫儿子和对方分手,还把这件事传给了亲朋好友。可想而知,孩子因为这件事把她当成了“仇人”,两人近半年没有说过话。 在实际工作中,杨巧莲还发现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源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有父母吵架、打架、使用冷暴力等。孩子从害怕到冷漠、回避,需要很长的时间。她建议家长要努力营造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多倾听、多学习,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银川一中光华校区校长潘长江告诉记者,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近年来采取了很多举措,比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各类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交流发布平台,还成立了以淡化孩子成绩、关心孩子成长为主要目的的家长委员会等。全校有近1600名学生,家长大多是失地农民、农民工。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学校每月都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来校,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此外,在儿童成长阶段,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帮扶、共同参与,营造关爱氛围。如加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网吧、KTV等商业场所管理,营造健康社会环境。 专家建议 如果我的孩子容易分心,我该怎么办? 孩子写作业慢、注意力难集中、不爱学习,我们该怎么办?10月10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位心理专家。相信听完专家的解答,困惑的家长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宁夏睡眠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师马岚告诉记者,儿童多动其实源自焦虑。“孩子的注意力要从小就进行训练,比如在孩子专心玩耍时,不要去打扰他们。尤其是刚上小学的孩子,很多家长会在孩子写作业时在一旁注视,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立刻制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做对,久而久之就会焦虑,从而分散注意力。” 马兰建议,当孩子无法专心学习时,家长需要“温柔而坚定”。 “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孩子,所以不要过度介入孩子的学习。应该陪孩子,坐在孩子旁边,做自己的事情,互不干扰。孩子写完作业后,要向孩子解释哪里写错了,或者为什么写得慢。不懂沟通,一味给孩子施压的家长,只会适得其反。” “从心理学角度看,要让孩子喜欢读书,家长要讲究方法和途径,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具体的鼓励。”马兰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孩子在一小时内完成作业,就要给予奖励。“奖励必须是具体的反馈,比如‘孩子,你作业完成得很认真,睡觉前一个小时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能用‘赶紧把作业写完,一会儿我带你出去玩’这种泛泛的反馈。” 此外,家长要“多奖励少惩罚”。马兰说,孩子接受信息的能力不如成人强,如果因为写得慢或者写错而受到惩罚,他们会认为父母惩罚了他们整个学习行为。“孩子其实是在努力学习,家长这时候需要鼓励,可以说‘宝贝,我看你今天更努力了’,不能只说‘孩子,你真棒’。”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