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脾气暴躁心理咨询|150 余位家长戒吼 30 天无一成功,吼叫难题该如何解决?时间:2024-06-20 12:12 每当我看到孩子犯错时, 你也会对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吗? 即使你觉得你不应该这样做, 但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显然深爱你, 它怎么像恶魔一样出现在你身边?” 现在有这样一个微信群。 特别帮助父母停止大喊大叫。 不过,超过150名家长在30天内“停止了叫喊”。 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 今年3月起,成都启动了一项家长“不吼”孩子实验。这项实验要求家长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位家长需缴纳30元奖励金。按照规定,家长签到30天(不吼30天)即可拿回30元奖励金。 截至目前,“不吼叫”实验已进行了三期,每期30天,共有150对家长参与。结果,没有一位家长能够顺利完成每日的“不吼叫”签到。 其实,吼叫问题并非这150位家长独有,今年4月底,国内某知名在线教育平台曾对59861份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调查,制作了一份“家长吼叫孩子”数据报告。 调查显示,中国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大喊大叫,四川处于大喊大叫的第二梯队。与此相呼应,“不喊叫”实验??呼吁家长们改变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意识。 失败 30天不吼孩子,150对父母失败了 150对家长希望改变教育方式 5月18日,成都居民徐燕的“温柔的拥抱比大声的吼叫更可怕”微信群不时收到新消息,来自陕西、四川、辽宁、湖北等地的家长在群里讨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教育问题。这个微信群成立近三个月,已经成为150对家长改变教育方式的“救命稻草”。 “退出”吼叫活动的初衷 今年3月至5月,在教育机构工作的徐燕已开展了三期“温柔拥抱胜过大声呵护”活动,家长只要30天不吼叫、在线签到满一个月,即可返还入群时获得的30元奖励金。 在徐燕看来,30天可以让你成长为一个全新的人,有无限可能。从事教育行业的她,深知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如果有摄像头,记录下我们向家人发脾气的那一刻,你还想看你长什么样子吗?一句脏话,也能让他们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面对孩子,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尽量理解他想的、做的,用他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导他的成长。” 150 对父母前来登记,但无一成功 经过三场活动,共有150对家长参与了签到活动,主要以妈妈为主,从事教育、医疗、经商、科技等各个领域,其中有全职妈妈,也有在职妈妈,她们的孩子有独生子女,也有二胎宝宝,最小的孩子才3岁,最大的也有十三四岁了。 这次在亲子身上的实验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三轮过后,150对家长无一完成签到任务。失败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工作太忙,有的自控力差,还有的换人不再签到。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声称,在这30天里反思了自己、反思了伴侣、反思了过往的教育理念、反思了自身的把控能力,甚至彻底颠覆了过去几十年的教育观念——“真理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这句老话再一次彰显了它的功效。 成功 如果你想大喊大叫,只需用冷水洗脸“冷静一下”,你的儿子就不会唠叨了 家长反思1:教育方式有问题 今年3月,邓女士参加了这次实验。“我之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教孩子效果适得其反。”邓女士的大儿子8岁半,写作业总是很慢,甚至半个小时只能写10个字。在听取同学的推荐后,邓女士参加了这次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失控,“我会握紧拳头,或者用冷水洗脸来让自己平静下来。”邓女士按照建议的方法,不冲孩子吼叫,而是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时间到了,就让孩子自己说该做什么。 “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我慢慢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我觉得效果很好。老公和孩子都说我改变很大,听话多了。”邓女士想起,以前吵架的时候,孩子都会反驳“我都是跟妈妈学的”,但现在他们变了。 “现在,儿子很积极地做需要完成的作业,速度提高了70%。”邓女士很开心。由于出差没有打卡,3月份实验的效果还在继续——她再也没有对孩子吼叫过。“我打算用教育儿子的方式教育小女儿,不会吼叫,而是温柔地抱抱她。” 家长反思2:从不同的角度与孩子沟通 来自云南的叶女士说,她很后悔在第二期活动时放弃打卡,“我只签了十天左右,一个原因是工作忙,有时候真的抽不开身。” 叶女士的女儿熙熙即将上一年级,但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她始终没有办法正确书写,比如她名字里的“熙”字。“我教过她那么多遍,但她总是写错。我骂她,她还顶嘴。”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在之后的日子里,叶女士学会了换个角度和孩子沟通,而女儿熙熙身上的反差也很明显:偶尔和家人发生矛盾时,她不会再选择粗鲁顶嘴。 反射 没有了叫喊,家也变得“温柔” 打卡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体现: 3月16日深夜,“我不再吼叫,我发现自己变温柔了,家也变温柔了。”清晰感受到家庭的变化后,孩子妈妈陈然忍不住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在她看来,孩子爸爸工作忙碌、负责,“想尽一切办法陪伴孩子和妻子”。陈然以前很焦虑,关注点总是在孩子的成绩上。她开始反思自己,“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整天学习的童年快乐吗?”为此,她首先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不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喜欢看到自己温柔的样子,很美!” 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3月20日,孩子妈妈徐萌开始怀疑自己。“我陪孩子的时候太急躁了,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很多想法、很多感悟。因为我的急躁,错过了很多美好的风景。”徐萌相信,“如果换一种方式,一定会很感动!” 很多家长也在积极思考应对之策——有利用家庭奖惩制度,获得一定积分后互赠礼物的“积分奖励法”;有通过写信、谈话等方式化解纠纷的“痛心劝阻法”;还有将自己置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的“同理心法”。 孩子的期望:如果妈妈脾气好一点,我会更爱她 二年级学生何薇薇说:“我发现妈妈的声音变得柔和了。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犯了一些低级错误,以为妈妈会像以前一样严肃,可她却笑着问我是不是又粗心大意了,又在拖我的后腿,还帮我纠正错误。” 小艺:得知妈妈参加这个活动后,她就当起了妈妈的督导员。“每次我做错事妈妈生气的时候,我都会跟她说:‘妈妈,你脾气好点,我更爱你。’” 看法 专家:温柔?强硬?应该有个规则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打卡上班,别喊叫”的做法?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著名教育专家季大海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做法对脾气不好的家长有一定效果。从孩子的成长来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的行为非常不正常、不规范、严重,家长此时仍然保持温和的态度,可能对孩子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对了。总的来说,什么时候该温柔,什么时候该强硬,家长要有一个准则和底线。这个准则和底线就是孩子犯的错误是否严重,是否触犯了底线。” “大喊大叫”容易引起孩子恐惧: “从方法上看,值得推广。”长期从事未成年人保护与心理教育工作的心理学家、成都益心慈善发展中心理事长张晓琼说,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外界探索的过程。“如果用‘喊’的方式,让孩子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感受到恐惧,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人格探索、人格形成、与外界的关系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别急于求成 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薇薇教授:她的方法可以借鉴。现在中国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急于求成,以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们通过“界后”群分享自己的经验,意味着他们开始意识到教育是需要方法的,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这位老师的行为值得鼓励。 读完这些讨论后, 您对冲孩子大喊大叫有什么看法? 您能多久不对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 在下面留下评论来讨论!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