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焦虑心理咨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口腔心身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时间:2024-06-28 12:10 单位: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循证医学科,成都;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髓科,口腔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成都 通讯作者:周学东,Email:,电话: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公众心理产生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了全国口腔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服务,口腔门诊延期等应对措施对口腔疾病患者的体验、认知、治疗和康复产生潜在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综述了口腔黏膜病、颞下颌关节病、磨牙症、牙周病等与患者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口腔心身疾病,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影响,需要口腔专科医生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分析了不同口腔疾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症状,并对口腔医生进行远程会诊和应急处理提出了建议。疫情期间,口腔医生不仅承担了口腔专业指导专家的角色,还承担了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角色。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其特殊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不断挑战人类的认知,来势凶猛,传染性极强,是我国乃至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事件也对公众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严重影响。国家卫健委2020年2月19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指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气溶胶可导致气溶胶传播[1]。由于口腔手术的特殊性,可能给操作人员和患者带来极高的感染风险。为此,全国口腔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非急诊手术均已延期,正常开诊时间尚未确定。 口腔诊疗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口腔疾病患者的体验、认知、治疗和康复。本文阐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心理影响及其对口腔诊疗的影响、心理因素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以及牙医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建议在当前疫情形势下,牙医应重视口腔疾病与患者心理状态的关系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公众心理健康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卫生的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严重性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发生的NCP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学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可引发个体相应的群体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紧张、烦躁、抑郁、冷漠、缺乏自信、悲伤、恐惧、羞耻等; 认知症状,如过敏、麻木、内在不适、病理性错觉、幻觉、妄想;或躯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颤抖[2]。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应激症状可能早至暴露后一天就出现,对一些人的心理影响可能持续数年[3]。预防性心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治疗与暴露相关的焦虑或情感障碍。2004年,中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4],明确指出“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为中国心理危机干预奠定了政策基础。与以往的群体性灾难相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随着疫情的发展,公众需要心理疏导和积极的情绪应对。2020年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导原则的通知》,明确提出[5]:“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减少疫情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对不同人群实行分类干预”。要求地方政府建立以精神科医生为主的心理救援医疗队、以接受过心理热线培训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和有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志愿者为主的心理援助热线队伍,对普通公众、居家隔离人员、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确诊患者、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进行心理援助指导。 为此,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时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应对公众心理焦虑[6]。 2.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口腔疾病口腔门诊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慢性口腔疼痛、咬合不适、口干等症状,其病因目前尚未确定,这些症状被称为“口腔心身疾病(oral)”。代表性的口腔症状/综合征(oral/,MUOS)包括灼口综合征(BMS)、非典型牙痛(oral)、口腔感觉异常(oral)、口臭(,)或牙科恐惧症()等。这些症状一般被认为是由精神或情感因素引起的[7]。口腔患者中MUOS的患病率为5%~10%或更高[8]。随着MUOS概念的普及,要求牙医开发新的口腔治疗方法,不仅能治疗患者的口腔疾病,还能缓解患者的心身疼痛。在疫情期间,这些患者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心理影响,心理应激反应较大,需要牙医特别关注。 1.心理因素与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包括复发性口疮(RAU)、口腔扁平苔藓(OLP)、灼口综合征(BMS)等,均具有原因不明、反复发作、临床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特点。 研究证实,口腔黏膜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相当一部分口腔黏膜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9]。在美国心身疾病分类中,RAU是口腔心身疾病的一种[10]。在一般人群中,25%的人曾患过口腔溃疡,三个月复发率高达50%[11]。研究发现,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使RAU发作的概率增加三倍[12]。紧张、焦虑和压力会增加RAU的严重程度,并可能增加RAU易感个体新病变的发生率[13]。临床上,有精神心理异常的OLP患者经过良好的沟通和心理辅导,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治愈。因此,心理因素在OLP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14]。BMS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烧灼痛为主要症状。 临床上往往没有明显的损害,因常发生于舌部,故又称舌痛症。口腔黏膜的烧灼感可妨碍患者的饮食、讲话,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与器质性因素相比,心理因素是BMS的主要病因[15],焦虑和抑郁是BMS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16]。口干症()是由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导致口干、异物感、烧灼感、吞咽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口干症与衰老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全身性疾病、心理因素等有关[17]。 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口干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51%),其次是抑郁(47%)、躁郁症(41%)、精神分裂症(39%)和健康对照者(27%)。精神疾病患者的口干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8]。2.心理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疾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D)的体征和症状包括颞下颌关节区周围疼痛或压痛、运动时关节弹响、下颌运动障碍。研究表明,6%~12%的人口出现过明显的TMD临床症状,发病高峰在20~40岁之间[19]。TM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多因素疾病,与创伤、应激、社会心理因素和灾难性疾病有关[20]。 研究发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焦虑/抑郁及痛灾评分显著增高,与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慢性上调有关[21]。近年来,心理干预在TMD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22]。3.心理因素与磨牙症:磨牙症是一种以咬紧或磨牙为特征的重复性颌肌活动,分为清醒磨牙症和睡眠磨牙症。清醒磨牙症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约为22.1%~31%,而“频繁”睡眠磨牙症的患病率约为13%[23]。 磨牙症的病因尚不明确。清醒磨牙症与情绪有关,当恐惧、愤怒、反抗及情绪压抑难以发泄时,这些情绪会隐藏于潜意识中,并周期性地通过磨牙等方式表达出来。夜间磨牙症是一种由多种系统性危险因素导致的中枢性疾病[24],与中枢神经系统信息传递介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变化有关。研究表明,长期磨牙症患者常有焦虑、心理不成熟等特征,焦虑程度越高,磨牙频率越高,可造成牙齿非生理性磨损[25]。夜间磨牙症的发生与睡眠中异常轻度觉醒有关,其治疗通常是去除潜在病因,通过生物反馈疗法放松并改善睡眠[26]。 4.心理因素与牙周病:研究表明,应激/心理因素与牙周病呈正相关[27],其机制为高血清皮质醇水平和心理应激与慢性牙周炎呈显著正相关[28],此外,应激强度与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也呈显著正相关[29]。有研究建议,可将基于认知疗法和动机访谈原则的心理干预作为联合治疗方法[30],对牙周病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强化教育,有效改善患者口腔健康。5.心理因素与其他口腔疾病: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上述口腔疾病的症状,还对龋齿风险和牙齿脱落数量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口腔治疗可导致近一半患者出现牙科恐惧症;另一方面,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往往比普通人有更严重的口腔问题[31]。 瑞典的一项调查显示,使用成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心理维度评分下降可能导致龋齿风险增加[32]。系统回顾显示,所有精神疾病诊断,如抑郁和焦虑,都与龋齿、脱落和补牙数量增加以及龋齿、脱落和补牙表面增加以及脱落牙齿数量增加呈正相关[33]。 3.疫情期间口腔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干预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虽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为民众提供心理援助,但非疫情时期心理健康医疗服务资源相对于需求已经十分匮乏[34],疫情期间专业心理健康资源更是匮乏。在这种紧急状况下,其他医务人员、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或一切能直接或间接接触特殊群体的人员均可充当心理助手[2],为有需要者提供必要的援助,构建心理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口腔医生而言,需要意识到疫情期间非急诊口腔手术的推迟可能对患者心理产生潜在影响,尤其是患有口腔黏膜病、颞下颌关节病等口腔心身疾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在开展线上问诊、图文辅导时,可关注此类患者,增强应对措施。 1.疫情导致口腔诊疗方式改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口腔医疗机构均发生了口腔诊疗方式的改变,对口腔医生和患者产生了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治疗场所由现场诊疗向远程会诊转变:与严重急性肺炎(SARS)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也改变了口腔诊疗的方式。2019-nCov与SARS病毒相似,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在治疗口腔疾病时,用于钻孔和超声波清洗的高速涡轮手机会产生大量的水雾、飞沫和气溶胶[35]。此外,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无法达到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因此,病毒在口腔门诊和医患之间可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普遍认为推迟非紧急口腔手术是口腔医生应对高级别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举措[36]。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各口腔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各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推迟非紧急口腔医疗救治安排,改变口腔诊疗方式,开通远程医疗、在线问诊,满足疫情期间非紧急口腔医疗需求,为患者提供居家口腔护理指导,或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口腔急诊手术。 (2)将治疗方法由手术治疗转变为心理缓解压力:大部分口腔疾病为非自限性疾病,需要通过治疗才能治愈。疫情期间,非急诊患者的口腔治疗被迫推迟,急诊患者仅进行对症治疗[37],直接影响了口腔患者的康复。疫情期间,口腔医生开展线上问诊作为缓解患者心理焦虑的一种方式。鉴于一些口腔心身疾病与患者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这类患者更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在线上问诊过程中,口腔医生可以关注哪些口腔疾病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并利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居家口腔护理指导,不仅可以降低口腔急症发生的概率,也有助于舒缓患者的情绪。 与平时相比,疫情期间,口腔医生更多地承担了心理咨询者的角色,参与构建多层次、相互补充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共同促进社会心理健康。2.不同口腔患者群体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 (1)非急诊口腔患者:这类患者虽然不需要到急诊科就诊,但居家隔离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小。这类患者可能因为正常生活规律受到影响,看到太多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产生不适当的认知,从而导致焦虑、惊恐、愤怒、抑郁等情绪症状,甚至出现睡眠不佳、行为退缩等行为症状。这类患者面对口腔症状时,可能会害怕去医院就诊,发现不能去医院就诊,担心自己的症状会加重。 在此过程中,他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面对当前的疫情完全无能为力,感到无助和抑郁,认为自己很糟糕,没有动力采取预防措施。他们对口腔家庭护理持消极态度,而这种行为会导致口腔症状加剧。疫情期间,要做好非急诊口腔患者的科普工作,开通网络问诊。口腔医生在网络问诊时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考虑患者心理状态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从安抚患者情绪的角度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减少心理因素对口腔疾病的影响。(2)口腔急症患者:疫情期间出现突发牙痛、牙外伤等口腔急症的患者,需到口腔急诊科就诊。 疫情期间,我国公立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在严格控制感染的情况下,保留了急诊服务。紧急对症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身体疼痛,还可以舒缓患者心理。此时口腔急诊患者更容易因疼痛、不适而产生焦虑、恐惧、愤怒等应激情绪,就诊时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无端将怒气发泄到医护人员、家属身上,甚至冲动毁物伤人。对于参与急诊的口腔医护人员来说,除了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做好分诊、感染控制等工作外,还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有基本的了解,及早识别风险,注意医患沟通技巧,做好自我防护。 对于口腔医疗机构而言,需加强医护人员平时心理知识培训,充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常见应激反应,练习医患沟通技巧,加强应急时期的安全保卫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 感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张伟教授、刘婷心理治疗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作者贡献声明 曲星:文献综述、论文撰写及修改;周学东:论文总体设计、撰写、修改及回复审稿意见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曲星 公共卫生硕士、医院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循证医学教研室讲师。由四川大学商学院和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卫生管理系联合培养,目前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儿童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口腔保健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等3项科研基金。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口腔医学史》等教材。科普公众号“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创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健康政策。 【作者简介】 周学东 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牙医学院主席等。主要从事牙髓病学、口腔疾病及全身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编《牙髓病学》、《中华口腔医学杂志》、《龋病学》、《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口腔微生物图谱》等16部中英文专著。 《口腔》、《中华口腔医学年鉴》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 供稿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