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情绪低落心理咨询|33 年护龄的谭瑛:产科护士的笑与泪,见证新生命的诞生时间:2024-08-13 12:15 封面新闻记者 周嘉懿 拥有33年护理经验的谭英绝对是行业内的前辈,33年的护理和管理经历带给她的不仅是专业的积累,还有内心的丰富。在她心目中,产科护士这个职业确实很辛苦,但当一个个新生命降临人世,看到产妇和家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时,护士的一切付出就变得格外值得。 本期健康前线《你好,护士长》,封面新闻邀请了成都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特护一病区护士长谭英,分享她在工作中的笑与泪。 轮廓// 谭英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病房护士长、副主任护士长、四川省母乳喂养顾问。1988年毕业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院,现为本科学历。从事妇科、手术室、产科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30余年。 熟练掌握各科室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操作,积累了丰富的产科妇幼护理临床经验。在医院妇产学校任教,主讲课程有《产后保健》、《新生儿护理》等。负责病房月嫂母婴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并在病房大聚会上授课,为孕妇及家属讲授妇幼护理及保健相关课程。 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护理论文,曾被成都市医管局评为成都市公立医院“优秀护士长”,兼任成都市高新技术医学会护理分会委员。 安慰孕妇 患者的感激就是最好的回报 产科是承载着一个家庭新生命、新希望的科室,是女性完成角色转变的地方,有喜悦、激动,也有悲伤、遗憾,是妇产医院里“最有人情味”的科室,身在其中的谭英,与患者之间,也有着细腻的情感。 一位高龄产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生下宝宝,但由于宝宝身体状况不佳,出生后立即被送往新生儿科治疗,家人只能每周定期探望,因为担心宝宝,产妇在产后一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 了解情况后,谭英利用空闲时间,到新生儿科详细询问了宝宝的情况。“你看宝宝睡得这么香,再过几天就能回家了。”谭英拿出自己拍下的宝宝的照片,向妈妈汇报宝宝的安全情况。 妈妈出院后,孩子还需要住院一段时间。“我知道这位妈妈一定很担心宝宝,我也很理解。”于是谭英就当起了“联络员”,不时和孩子妈妈沟通宝宝的情况,直到孩子出院。 “谭老师,太感谢您了,我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谢谢您。”母亲激动地向谭英表达感激之情,谭英眼圈都红了,“感觉我们能够互相扶持,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患者的认可,对我来说是件欣慰的事。” 不参加家庭聚会 护士长冷静回应“无理取闹”患者家属 病房就像是一个小社会,谭英除了要面对专业的医疗问题,还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也练就了出色的沟通能力。 有一次,恰逢谭英丈夫生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和亲朋好友好好聚聚。还没坐下,谭英就接到了科室主任的电话:有一位病人家属因为床位问题很不爽,堵住了病房门,影响了科室正常工作,让她赶紧回科室处理。 与亲友告别后,谭英便匆匆赶回医院。刚到科室就看到患者家属把陪护床横在病房门口,不让任何人进门。谭英得知,患者家属希望母亲从现有的双人间搬到单人间,但因为所有床位都已满,这一要求暂时无法满足。 “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着急,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诉求和顾虑,尽力帮助他。”谭英在门口耐心地和患者家属沟通,告诉他自己“缺席”了一场大聚会,就是为了帮他解决问题。在得知患者想换到条件更好的单间后,她告诉患者和家属,第二天会优先为他们安排空床位。面对年长如老人的护士长的耐心劝说,患者家属终于开始配合。 “沟通其实并不难,只要心平气和、理性地沟通就行。”谭英说,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学习和积累沟通技巧,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技能。 部门是“我们的家” 这里永远充满希望 潜意识里,谭英喜欢把科室称为“我们的家”。作为这个“家”的“户主”,谭英有自己的理解。“以前的护理模式是‘功能制’,以基础治疗为主。现在的护理模式是‘责任制’,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护理。要求护士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生理、心理护理,教会病人自我护理技能。同时,我们的工作也需要病人的支持,我们之间是真诚奉献、相互支持的关系。” “我喜欢产科,因为在这里我总能看到希望。”谭英说,生命的到来本是一件喜事,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她每天能和每一个家庭分享喜悦。 当被问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谭英动情地说:“病人来到了‘我们家’,我希望他们和他们的孩子能够平安,也希望我们的护士能够开开心心地工作,科室、医院能够越来越好,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