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产后抑郁心理咨询|国家卫健委发布抑郁症防治工作方案,提升公众认知减少歧视,加大线上线下筛查时间:2024-08-11 12:08 央视新闻(晚间新闻):抑郁正在成为继癌症之后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估计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很多人都面临着罹患抑郁的风险。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探索开展抑郁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从筛查、预防到治疗,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国家卫健委]提高公众认识减少歧视加大线上线下筛查力度 第一,《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2年,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心理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的社会氛围,公众抑郁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学生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抑郁抑郁就诊率在目前基础上提高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 行动方面,方案提出加强防治知识传播,普遍提高公众对抑郁的认识,减少偏见和歧视。开展筛查评估。医疗卫生机构利用PHQ-9量表开展抑郁筛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向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状况评估打分指导和治疗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对疑似抑郁患者,建议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加强心理热线服务,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全市至少设立1条提供24小时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 【国家卫健委】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范围 针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力职业者等重点群体,《方案》要求各高中将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范围,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各高中要设立心理咨询(会诊)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国家卫健委】将妊娠期及产后抑郁筛查纳入常规孕检 将抑郁防治知识作为妇幼学校科普教育的必要内容,提高孕产妇及家属的防治意识。将孕产期抑郁筛查纳入常规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或社工开展孕产期抑郁筛查和随访。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老年人健康体检,每年对管辖范围内的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经心理评估出现抑郁的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及时转诊。 有些人认为抑郁是娇气、装逼、抗压能力差的表现,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治疗。那么如何发现和治疗抑郁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 如果三种主要症状持续两周,则需要立即就医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陈顺驰:抑郁本质上是一种病,有点像感冒发烧,都是病,不完全是性格问题导致的,也不能通过劝说完全缓解,需要规范治疗。 陈医生介绍,抑郁主要有三大症状,即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及行为下降。抑郁常见的早期症状有: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时间诊断标准一般是症状持续两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以自行判断,主要通过对比一段时间前后行为、言语、情绪体验的变化,如果有异常,请及时找专科医生判断。青少年是抑郁的高发人群,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变化。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陈顺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人、儿童都不一样,他们的社会阅历、经历、学习能力都还在成长中,这种情况下会有些不稳定,排解自己的方式通常不会那么理性,如果同时承受着很大的学业压力,这些事情都可能成为情绪问题的诱因。如果在他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突然表现出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行为,我们就需要警惕了。建议以平等或者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说教,就是你这个要这样做,你那个要那样做,你能力强就可以做好。这种情况下,对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心理和生理因素导致孕产妇发病率高 孕妇也是抑郁的高发人群,因为怀孕是人生中的大事,如果现实与心理差距较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处于变化阶段,也可能带来情绪的变化。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陈顺驰:当病人向家人表达自己出现了一些情绪问题的时候,大家不要把她当成装模作样或者娇气鬼。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两周左右没有消失或者持续加重,建议尽快到专科医院或者门诊进行诊断检查。 抑郁治疗应按照医生的建议继续进行 老年人患抑郁也需要特别注意。医生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会逐渐衰退,越来越多的身体疾病也会导致抑郁,因此家属需要特别注意。另外,临床上有些患者感觉症状有所好转,就停药或减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陈顺驰: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的按时按量服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况和效果都不错,建议你定期到门诊复查,让医生对你各方面的情况做一个判断,这样才能指导你如何调整用药。 【央视短评】关注心理健康彰显制度善意 抑郁筛查,无论是纳入学生体检,还是常规产前检查,都体现了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有关部门落实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疾病预防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各地各部门都在努力树立大健康、大健康的理念,把工作重点从治病转移到人民健康上来。这一制度安排有着现实意义。健康是人民群众的正当需要、刚需,更是创造未来的基本前提。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民健康。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