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心理咨询|成都男性同性恋者接受艾滋病检测人群感染率低于1%时间:2024-05-26 12:05 成都同性恋组织联合抗击艾滋病: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 2005年9月29日 07:18 国际在线 编者按:2002年5月,在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支持下,“成都同志关爱小组”成立,开通热线电话,成为国内首个由男同性恋群体承担的针对“男同性恋群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项目正式启动。三年来,已有近万人接受了艾滋病干预和教育。成都市接受艾滋病检测的男同性恋者中,艾滋病感染率不足1%。 近日,有专家呼吁社会正视同性恋者的存在,并向同性恋者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 这也是我们想再次走近成都“同志”群体,记录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我们希望这支已经冲上抗艾“前线”的“抗艾先锋队”能更加坚强有力;也希望他们所创造的成功模式,能为更多地区所借鉴。人类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艾滋病威胁,需要我们合作、参与、思考、行动。正如“成都同志关爱小组”办公室墙上贴的字:抗击艾滋病——我们在行动! 现状:“抗艾先锋队”初具战斗力 “哎哟,有点疼!不过还好针扎到了点上!哈哈……”昨晚八点,位于华兴街变装休闲厅旁的“成都同志关爱小组”办公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十几名中青年男子按编号轮流抽血,他们全都是同性恋者,正在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这是“成都同志关爱小组”自2002年正式成立,在成都同性恋群体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以来,第三次为同性恋者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前两次,已有三名“成都同志”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成都同志关爱小组是一支以同志志愿者为主的“抗艾先锋队”,其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曾受邀参加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和第七届亚太地区艾滋病大会,在泰国曼谷和日本神户参加会议,代表们还以同志志愿者身份主持了相应的论坛。 成都同志关爱小组的组长叫王晓东,他谈到关爱小组最让他们自豪的“亮点”——在抗击艾滋病的挑战中,成都同志们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凝聚力的共同体,自我认同感增强,更多的同性恋者开始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 对于异性恋者来说,这或许是一群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理喻”甚至“行为怪异”的男人吧?昨天,主动验血的十几名男子年龄从18岁到45岁不等,他们是真正的男人,大部分人长相普通。除了一名年轻男子穿着衣服显得有些怪异外,其他人走在街上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奇怪。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从事着各种职业。与前不久本报报道的“想变性的帅哥”不同,他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很强,绝对不想接受变性手术。但他们的“性取向”是男性,女性可以和他们做很好的朋友,却无法拥有“爱情”。 这是一群客观存在已久的群体。报架前,澡堂里,在这间“变装休息室”,成都的男同性恋者经常聚集。然而,这也是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或遗忘的角落。“你们每次采访我们,都是谈艾滋病!我们不想再加深人们心中同性恋就是艾滋病的印象。”看到这位近三年来一直在跟踪采访成都男同性恋群体的记者,有人抱怨道。 成都同志关爱小组组长王晓东赶紧上前扶住记者,“防艾只是我们关爱小组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但请如实报道我们防艾工作,让广大群众看到同性恋的真实存在,认同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怪物’,而是普通人。普通人除了有七情六欲,同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 过去的困惑和自责 王晓东今年34岁,毕业于商学院食品工程专业。“每个同性恋者都会经历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折磨的过程,想要‘纠正’和‘治愈’……我上大学的时候,发现自己对男人只有‘性趣’,会对男人产生激情。我很困惑,很自责。为了‘改过自新’,我曾经和一个非常好的女朋友交往过。” 就在大学毕业即将和女友结婚之际,王晓东却选择了悄然离开。“她是一个好人,我不能为了掩饰自己的‘独特’,毁了她一生的幸福。”王晓东说。 和王晓东有类似经历的同性恋者并不多,他们大多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被迫结婚生子。“成都市同志关爱小组热线咨询电话”自2002年开通以来,接到了无数绝望妻子的电话:“我老公居然是同性恋,我该怎么办……”或者同样绝望丈夫的电话:“我真的不能再‘装’了,太痛苦了,我该怎么办……” 王晓东和关爱团成员肖阳、肖军告诉记者:“按照权威机构公布的同性恋者占人口的客观比例,成都市男同性恋者总数超过十万。他们当中,尤其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几乎都结婚生子了。但我们不应该责怪他们,毕竟人类生存是第一要务,性的满足要附加在‘活着’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想象,如果你轻易暴露了‘爱男’,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下,你可能会失去正常的工作和平静的生活。而说这句话会给你的父母带来别人难以想象的打击。我们做过很多问卷调查,对同性恋者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排序是:爱人、父母、孩子、工作……而‘性’的重要性,只排在第十位。” ([分裂]) 黑暗角落里的生活 在成都同性恋者集中的“变装酒廊”,几乎每晚都会有数十名“同性恋者”前来,其中不乏外地人。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好奇的“外来者”,他们的出现一般不会引起“同性恋者”的反感。但摄影记者的出现是个例外。为了避免被不小心“曝光”,他们会躲在光线昏暗、不太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就像他们自嘲的“隐身人”一样。 王晓东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同性恋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群的正常现象,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区别,类似于“左撇子”与“右撇子”的区别。但由于一般民众很少关注这个群体的存在,而大多数人又容易将其“妖魔化”,他们不得不选择这种“躲在阴暗角落”的生活。 艾滋病之所以“青睐”男同性恋者,与他们隐蔽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为了满足本能的性需求,男同性恋者往往难以固定性伴侣。“多名性伴侣”加上“无保护”(即不恰当使用安全套)成为艾滋病肆虐的“最佳理由”。为此,在医学界正式命名艾滋病之前,该病曾被命名为“同性恋癌症”。然而,一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由于同性恋者长期的性压抑,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如果这是一个已经处于颓废状态的群体,又怎么会有动力主动与艾滋病这种体型虽小但威力无穷的病毒对抗呢? 抗击艾滋病让我们有机会走向阳光 王晓东回忆,2002年初,艾滋病防治专家王曙光教授等专业人士“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们,希望在成都市同性恋人群中开展一些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调查。 当被问及被列为“艾滋病高危人群”并接受调查是否会“伤害自尊心”时,王晓东回答道:“我只记得当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主流社会终于开始正视和关心我们的存在了。我当时真的很感激。为此,不管是艾滋病还是其他什么,我们一定会配合。毕竟这是让普通人看到我们真实生活的难得机会。”随后,在中英项目的支持下,“成都同志关爱小组”正式成立。 王晓东曾与“战友情人”李金生共同经营变奏酒吧,堪称“生意人”。自从在“防艾专家”的鼓励下,以男同性恋志愿者的身份加入“防艾战役”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可能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还得考虑制定工作计划,发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培训他们开展同伴教育,了解各类团体的活动,安全套、润滑剂的发放和使用方法,尽最大努力让更多受到艾滋病威胁的男同性恋正视艾滋病,主动选择“安全性行为”…… 不知不觉中,她们的努力开始显现成效,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她们创造了被中英项目评估为艾滋病防治最佳实践的模式,成为全国疾控中心典型经验交流会上唯一介绍的经验,同伴教育热线咨询已达近万人次,安全套使用率由2002年12月的3.3%上升到2004年12月的63%以上。 男同性恋者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主要原因,是有多个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等。现有的各类干预活动,主要涉及“安全性行为”。以“成都同志关爱小组”为例,他们用三年多时间,让近万名男同性恋者接受了“安全性行为”。但他们希望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像异性恋者一样提倡“固定性伴侣”和“忠诚守信”。这会不会成为男同性恋者预防艾滋病的“法宝”?然而,这不仅需要更宽松、更宽容的社会环境,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支持。 让同性恋者享有“恋爱自由”、通过立法承认“同性婚姻”,是国内知名学者张北川、李银河早在2000年、2001年就多次公开正式呼吁的。张北川教授还提出要用这种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同性恋者艾滋病干预问题的道路。 故事:“模范同性伴侣”20年家庭生活 林强(化名),男,48岁,电大毕业,工艺品商店老板,同性婚姻20年。 王斌(化名),男,48岁,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工艺品商店老板,同性婚姻20年。 2002年11月,本报《相守17年同性伴侣感动名家》的报道,在全国同性恋人群中引起“地震”,这对“模范夫妻”的生活也让很多同性恋人群羡慕不已。今年,张北川教授推崇的同性伴侣林强与王斌已经“结婚”20年了,与三年前相比,两人的感情依然十分稳定。 前天晚上11点,记者冒昧来到林强和王斌的家。上到6楼敲门后,一排整齐摆放的拖鞋出现在眼前。走进客厅,家具干净明亮,每张茶几上都摆放着一盆绿植,房间一角还有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是林强和王斌共同经营了20年的家。作为“老熟人”,林强和王斌热情地接待了记者。 “和其他夫妻一样,我们都希望把家布置得舒适、轻松一些。”王斌笑着说。忙碌了一天的生意后,“丈夫”林强漫不经心地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同样在看电视的“妻子”王斌站起身,从茶几上取下杯子,泡了点新茶,端到林强面前的茶几上。随后,同性夫妻开始随意地聊天。门内的房间里,他们27岁的养子正在休息。20年来,这对浓眉大眼的男人就这样过着恩爱的生活。 “希望我们的经历能给这个圈子里的其他同性恋者提供好的榜样,只要我们彼此真诚、共同努力,同性恋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有好的结果。”林强说。 ([分裂]) “离婚”却因“艾滋病”重聚 说起林强与王斌的“幸福婚姻”,王晓东表示羡慕不已,自己其实也曾为真爱努力经营过一个类似的家庭,可惜这段“婚姻”只维持了8年,因种种原因,两人选择分手,而他的“前夫”就是李金生。 “那天是1996年3月15日。”王晓东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个日期。他说那天发生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在朋友家见到他,他看上去有些沮丧。”那天,王晓东和李金生“感情很好”。 从此以后,只要有机会出差,王晓东一定会路过成都。半年后,王晓东为了爱情毅然辞职,只身来到成都。“当时我做了一个很伟大的决定,也挣扎了很久。”王晓东点燃一支烟说:“你知道,我以前在工作的地方,有家人、有朋友,有稳定的工作。但来到成都,我什么都没有。”长长吐出一口烟后,王晓东坦言:“勇气源自热爱。” 1996年8月30日,王小东来到成都,在林强、王斌等好友的祝福下,与李金生正式结为“同性伴侣”,开始了一段不易被他人接受的爱情。王小东与李金生做生意,经历了不少失败与挫折,但渐渐好起来。5年前,两人合伙开了变奏酒廊,还按揭买了房。2003年4月,这对没有结婚证的“情侣”分手。李金生坦言,与自己的“外遇”有关系,伤害了忠于感情的王小东。此外,王小东称,两人“离婚”还与两人性格、生活态度的差异有关。天天生活在一起,很容易发生分歧,严重的话,就会吵架,甚至打架。 一旦决定离婚,就涉及到共同财产的分割。但两人的“婚姻”毕竟不合法,离婚没有法律依据。最后,林强等朋友介入,调解无效,双方同意把房子和积蓄给王小东,把变奏厅给李金生。但谈起这段逝去的感情,王小东和李金生都说:“我们之间有过爱情。”从“离婚”到现在,王小东依然孤身一人;李金生曾有过新欢,但现在单身。李金生告诉记者,“其实我知道王小东是个好人,如果他能接受,我其实愿意跟他‘复婚’。” 不过,“离婚夫妇”虽然分手,但两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友谊。特别是在王小东致力于艾滋病防治工作方面,李金生三年来始终支持王小东。 ·记者手记·“同性离婚夫妇”在国内首次真正露面 在撰写本文时,记者再次致电王晓东和李金生,确认两人是否愿意以真名、真照片公开露面——这是全国首次有“离婚同性恋夫妻”公开露面。无论是相守20年的“模范夫妻”林强和王斌,还是“婚史”长达7年的“离婚夫妻”,在记录下他们的“情感故事”后,我们发现,除了主人公性别“不同”外,情节与异性恋“情感故事”并不相同。 一些读者可能会对记者选择“同性恋”一词感到疑惑,甚至怀疑是不是以猎奇心理吸引眼球?其实并非如此。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始于2002年,原因在于本报记者一直关注“中国面临艾滋病”这一话题。2002年11月和12月,记者采访并发表了两篇如实记录同性恋者生活的报道《17年同性恋“夫妻”感动知名专家》和《边缘话题质疑主流听证会》。这两篇报道是国内新闻媒体早期公认的对同性恋群体客观公正的报道。 三年过去了,我和“战友们”依然心怀善意,我尊重他们。这里,请听听这些勇敢的“战友们”对公众说了什么:“我是一名同性恋者,我愿意和朋友们一起抗击艾滋病,我们在行动。” ·同志们的声音·“我们的明天在哪里?” 三年多来,记者见证了成都同志关爱小组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努力,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在积极关爱同志的同时,他们自身也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 昨日,多名小组成员告诉记者,现在最让他们担心的,是成都同志关爱小组的基本生存问题。本期中英项目还有半年就将结束,小组是否能继续得到资金支持还很难说。目前能确认的基本资金支持也只有几万元。别说“发展”,就连“生存”都面临问题。他们希望本报的报道能起到桥梁作用,让更多的组织或机构关注和支持他们,继续更有力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接下来,成都同志们在成都同志关爱小组成员的基础上,还希望将这个已经成立的“抗艾先锋队”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范围,组建NGO(非盈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协助地方政府、疾控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包括对同性恋者进行艾滋病教育、关爱艾滋病患者等。不过,他们的团体目前仍以公司名义注册,难以获得国家针对NGO的系列政策。 ·相关链接·男同性恋者为第二大艾滋病传染源 国家近日公布的首次大规模同性恋人群及其艾滋病感染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男性总人群的2%至4%。据此估算,中国有500万至1000万男同性恋者,中国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率约为1.3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部主任吕帆说,男同性恋者的艾滋病感染率在我国艾滋病高危人群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吸毒者。他说,如果对男同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安全套使用率低的现象防控不力,艾滋病感染率很可能迅速上升,并加速向一般人群蔓延。“长期以来,同性恋人群在中国一直被忽视,这是极其危险的。” 吕帆说。调查显示,我国超过50%的男同性恋者有多位不同的男性性伴侣,最多的超过100位。研究团队成员吴玉华说,由于相当一部分男同性恋者与异性组建了家庭,或者有异性性伴侣,这也加大了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风险。中国男同性恋者对艾滋病的认知非常匮乏。调查显示,48%的男同性恋者认为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32%的人认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很低。吕帆说,社会应该正视同性恋者的存在,向他们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据新华社报道) ·相关链接· “成都同志关爱小组” 2002年5月,在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成都同志关爱小组”成立并开始开设热线电话,国内首个由同性恋者自己承担的针对“同性恋群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项目正式启动。三年来,中英项目共投入资金约38万元,主要用于“成都同志关爱小组”开展同伴教育和购买安全套免费发放给同性恋者。三年来,共发放免费安全套3.2万余只,安全套使用率由3.3%(2002年12月)上升至63%以上(2004年12月),并接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同性恋者”和感染者的热线咨询6000余次。 截至昨日,共有356名“成都同志”接受了自愿艾滋病咨询检测,其中3人被查出艾滋病病毒阳性。2003年,“成都同志关爱小组”被中英项目评为最佳实践项目,2005年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全国典型经验交流会。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