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强迫症心理咨询|闫俊博士谈强迫症心理工作坊:病友看病难,社会偏见与孤独无助时间:2024-12-06 12:17 近日,应北京医学报邀请,颜军主任医师就第六医院“强迫症心理研讨会”工作接受采访。 严军医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的一天,严军医生接到一位强迫症患者的电话咨询。她不敢来北医六医院门诊,因为她觉得这里的门诊都是“疯子”,她觉得自己没那么“疯狂”。另外,如果她遇到熟人或者同事,他们会如何对待她也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复杂的疾病,为什么她周围的人都没有类似的症状。 严军医生听了她的话,心情一时沉重。强迫症患者看病有多难!其中一个困难是,人们对精神疾病还存在很多无知、误解和偏见,而患者却在暗自承受着;其次,明知需要治疗,却得不到治疗的痛苦;再者,患病后的孤独无助,因为没有人倾诉、提供理解和支持,甚至家人也会对症状有很多不理解,感觉患者在折腾、乱搞! 我能为患者做什么?严军博士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我是一名在三级医院工作的医生,每天都忙着无休无止的工作,但我还是在医院外面。我不愿意或者不愿意这样做。对于没有办法寻求帮助的患者,甚至被家人误解的患者,我们医生能够或者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严军医生介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崔玉华教授和刘建成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回国,创办了“森田疗法生命发现俱乐部”治疗活动,为患者提供相互沟通和支持。这项活动已在医院持续开展数年,帮助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这两位教授的支持下,从2011年回国后开始,“强迫症心理工作坊”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启动。每周四14:30-15:30(节假日除外),强迫症患者、家属、医生齐聚一堂,接受基于森田疗法和排毒行为矫正方法的治疗。同时,治疗模式是以强迫症为基础的。患者与医生分组讨论,医生进行指导;治疗内容还可以提供家庭成员如何协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信息以及与强迫症相关问题的解答。 参与的强迫症患者及家属开玩笑说,每周四都是医生与患者及家属的约会。他们还发现,在工作坊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病友的支持,并且可以一起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没有人找不到有相似经历的人,也没有人会被嘲笑;他们还可以从工作坊中体验新事物。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力量,重新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坊中能收获什么 医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心理指导和治疗,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因门诊时间短而无法得到进一步帮助的缺点;工作室还容纳了很多无处交谈的患者和家属,他们可以在这里交谈,帮助治疗;和家人这也将增加对症状的理解和支持,并更好地护理患者。 就这样,严军医生、崔玉华教授、刘建成教授每周四都会和患者约会。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有哪些症状以及如何治疗?此次预约,专家们将与强迫症患者分享知识和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病情,走向康复。 严军医生表示,强迫症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列为第十大致残疾病。在15岁至44岁的女性中,这种疾病甚至成为排名前五的致残原因。美国国家合并症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是继抑郁、酒精依赖和恐惧症之后的第四大常见疾病。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 2.6%。不得不承认,如果近几年再去考察这个数据,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强迫症属于神经症范畴,很少对外界造成伤害。表现为一种反复出现、缺乏实际意义的非理性观念、情感意图或行为。这是一种患者尽管极力克制却无法摆脱的神经症。患者自己能够体验到冲动和想法来自于自己,能够认识到强迫症状是不正常的,但却无法摆脱。 强迫症通常有两大类症状:强迫性思想和强迫性行为。强迫性思想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经历的思想冲动、意图、想象和想法,会反复或长期侵入一个人的意识,造成反复的、显着的焦虑或压力。这些想法通常涉及污染、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灾难、亵渎、暴力或其他令人痛苦的内容。这些概念是患者自己的,不是外人插入的。患者可能会觉得这种想法令人痛苦,他可能会试图压抑它,但它会不断重复出现,导致患者遭受更多痛苦。强迫行为是患者通常屈服于强迫思想并努力减少内心焦虑的结果。这也是减少因不参与该行为而产生的压力和恐惧的一种方法。患者利用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来预防或减轻焦虑和疼痛。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反复洗手、检查、计算等。强迫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明显的行为。 强迫症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它是可以治疗的,需要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运用。祝大家早日康复,摆脱强迫症!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